如果有人細心做個記錄,就會發現從去年以來,幾乎所有一線汽車制造商都聲稱要轉型“出行服務商”或者“出行科技企業”。
一夜之間,全世界的汽車廠商似乎都開始嫌棄自己“汽車制造商”的身份。
并且,這種“嫌棄”還是從上到下的貫徹,通常由CEO或者董事長宣示,并明確表示這是公司未來的既定戰略。
直至今日,長安出行、東風出行、歐了出行、曹操出行、享道出行、T3出行、有鵬出行、新電出行……出行公司已經成為國內汽車制造商的標配。
短短兩年,到底發生了什么,讓汽車制造商對于“出行服務商”這個標簽趨之若鶩?而傳統車企又擁有哪些優勢?

“出行觀念”的變革
先來看兩組頗為“有趣”的數字。
根據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上半年,國內汽車保有量為2.5億量。如果按照總人口13.95億來計算,那么,全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為179輛。也就是說,每100人當中,只有不到18人擁有私家車。
另一組數據是,根據中國汽車協會的數據顯示,全國今年上半年汽車銷量為1232.3萬輛,同比下跌12.4%。
不難看出,國內在人均汽車保有量只有不到18%的情況下,消費者對汽車的購買欲卻在下降。

在微博上,功夫汽車曾經看到有位車主大致的算過一筆賬:
家和公司之間車程大概十公里,算上周末出行,一個月的燃油成本在1000元左右;公司小區每月停車包月在300元;每周去2次商超消費,停車費在50元左右;除此之外,每年還有定期的大小保養以及維修折舊。
算下來,即便是保有一輛不算很貴的私家車,車主每天攤下來的成本在大幾十元,甚至更高。
而在這么高的成本下,每次車主的用車時間基本上在2小時以內,大部分時間車輛處于閑置狀態,還包括高峰的堵車時間。
換句話說,如果換算成單位時間,車主在極短的車輛使用時間里,卻付出了極高的成本。
相比之下,城市內選擇打車或者地鐵出行,除了節約成本之外,即停即下,也讓消費者有了時間的保證。
實際上,這也是消費者對出行理解回歸了本質。
購車是為了出行,如果有比自己購車更經濟的選擇,消費者放棄購買私家車,選擇可替代的出行方式也合情合理。

變局之下,車企“求解”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車企也在紛紛求解。
目前,投資和自營出行平臺成了各家車企求解自救的最普遍答案。
而車企的入局,擁有的最大優勢,還是基于其背后的完整生態體系。
在傳統的汽車產業鏈中,包括了零部件供應商、整車廠、汽車銷售商、消費者、售后與維修商等主要角色。
當車企們紛紛涉足出行平臺時,它們也將這些資源優勢帶到了網約車行業,將這個行業的競爭全面擴大至生態。

此前,網約車在生態方面的布局已早早開始,并且圍繞司機、用戶這兩個維度展開。
比如滴滴在2017年曾布局大量的汽車后市場業務,包括二手車、加油、車主俱樂部、新能源充電,以及汽車金融等,以司機為核心;比如美團打車,以美團原有的業務為支撐,試圖構建一個囊括出行、餐飲、酒旅等在內的閉環生態,核心是用戶。
盡管在它們的生態布局中,涉及到了充電等線下能力,但總體而言,滴滴、美團等的生態核心仍然是線上。
一汽、東風、長安、廣汽、上汽等車企的入局,不僅擁有線上一環,更補足的正是網約車領域當前還有所缺失的線下一環,或者更具體地說是服務一環。
與滴滴等所采取的C2C模式不同,曹操、T3出行等有車企背景的平臺,所采取的是B2C模式,對車輛、司機都有更好的把控能力,對后續的服務以及汽車售后鏈條也有足夠的覆蓋。

比如,按照國家制定的燃油車退出時間表,傳統燃油車將最早在2020年左右退出網約車市場,因此新能源汽車以及充電樁,成為影響網約車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同時,深圳、廣州、昆明、沈陽等城市,也相繼出臺政策,加快網約車純電動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有車企背景的網約車平臺無疑有著巨大的優勢。
以T3出行為例,其定位車型以新能源汽車為主,比如在南京已經投放了超過3000輛長安新能源逸動EV460。同時,它的立體化運營中還涵蓋了大規模的充電樁。
此外,車企原有的維修網絡、用戶服務網絡,同樣為其涉足網約車帶來了優勢。
“出行行業還是一個低毛利的行業,如果產業鏈沒有上下打通的深度,要想實現盈利還是比較難的,當然我們現在擁有這個優勢。”T3出行CEO崔大勇在早前的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表示。
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之迅速,從網約車、電商、金融等諸多領域上都有所體現。
而在這些行業,互聯網的改造之力并不完全,后續傳統勢力的跟進,進一步打造“出行生態圈”,才使得這些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寫在最后
對于傳統車企來說,成立公司“試水”出行行業,才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而這漫長過程中的困難很可能會層出不窮。
但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未來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并不再單純的聚焦在產品層面上。
而與車型關聯的“出行生態圈”,或許有望成為各汽車品牌間的新競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