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發展,車燈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照明功能,進化成為集安全、交互、個性表達于一體的關鍵智能外設。它不僅是汽車的“眼睛”,更是向外界傳遞信息、感知環境、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媒介。本次技術盤點,我們將從核心功能價值出發,深入剖析支撐這些功能的關鍵技術路線及其背后的供應商生態,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清晰的行業圖景與發展洞察。
智能車燈技術的創新,緊緊圍繞三大核心價值維度展開。
1. 智能安全照明
核心價值: 這是智能車燈技術發展的首要驅動力,直接關乎行車安全。其核心任務是在提供充足路面照明的同時,徹底避免對對向或前方車輛駕駛員造成眩光,并能在惡劣天氣或復雜路況下,精準照亮關鍵區域(如彎道、行人、障礙物),甚至通過尾燈向后車主動發出碰撞預警或道路狀況提示。
功能實現: 這涵蓋了自適應遠光(ADB)、高分辨率近/遠光燈投影(HD-Beam/Pixel Light)、尾燈輔助警示(如動態剎車燈、道路標識投影)等。其終極目標是將被動照明升級為主動安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顯著降低夜間和低能見度條件下的交通事故率。法規是這一領域發展的關鍵推動力。
2. 車外智能交互與通信
核心價值: 隨著自動駕駛(尤其是L2+及以上)和“車路協同”概念的推進,車輛需要更有效地與行人(V2P)、其他車輛(V2V)溝通其意圖和狀態,彌補傳感器盲區或提升協同效率。智能車燈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理想載體。
功能實現: 通過在地面或墻面投影清晰的符號(如人行橫道線、車輛寬度提示)、利用前格柵/前燈組顯示特定燈語(如“請先行”)、或通過高動態尾燈傳遞復雜信息(如“前方事故,減速”),車輛能夠清晰、直觀地表達其行駛意圖(轉向、制動、禮讓)或傳遞環境警告信息。這極大地提升了人車共存環境的安全性和友好度,是未來智慧交通不可或缺的一環。
3. 品牌體驗與個性化表達
核心價值: 在高度同質化的競爭中,智能車燈成為品牌塑造獨特形象、增強用戶情感連接的重要抓手。它通過極具辨識度的動態光效,營造富有儀式感的迎賓、送別場景,甚至允許用戶自定義燈光簽名,滿足個性化需求。
功能實現: 主要體現在貫穿式頭尾燈帶的動態流動效果、個性化的迎賓光毯投影、可編程的燈語模式等。這不僅提升了車輛的科技感和豪華感,更成為用戶表達自我、與愛車建立情感紐帶的重要方式,是品牌高端化和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配置。
功能價值已明,下一步必須回答“誰來做、怎么做”。而上述三大功能的實現,依賴于三條核心且相互交織的技術路線,它們共同構成了智能車燈產業的技術底座,也定義了不同層級的供應商機遇。
三大技術路線
技術路線一:高分辨率/像素化光源與投影技術
提供精細可控的光線輸出,是實現精準ADB防眩目、高清符號/路面投影(HD-Beam)、以及復雜交互圖案的基礎。
核心技術方案:
? 矩陣式LED / Micro LED (μAFS): 通過將大量獨立可控的LED光源(從數十到數萬甚至百萬像素級)密集排布,實現分區點亮和動態遮蔽。Micro LED憑借更小的像素尺寸、更高的亮度、更優的散熱潛力,被視為未來方向(如μAFS技術)。
? 數字光處理 (DLP): 利用德州儀器(TI)的DMD芯片,通過微鏡陣列實現百萬像素級超高分辨率動態投影。優勢在于極高的靈活性,可投射任意復雜圖形。
華域視覺的130萬像素DLP大燈已批量配套智己L7,光峰科技則通過ALPD?激光技術實現TI芯片替代,其激光DLP方案在問界M9上實現導航投影功能。華為的xPixel系統更進一步,將DLP與激光雷達光學路徑融合,開創了感知-投影一體化新架構。
? 液晶遮光 (LCD Shutter): 在傳統LED光源前加入LCD面板,通過控制液晶分子的開閉實現分區調光。技術相對成熟,成本有優勢,但響應速度和分辨率通常低于前兩者。
液晶遮光技術因成本優勢在入門級市場保有競爭力。京瓷的車規LCD面板配合偉世通控制系統,被曼德光電用于長城系車型的千元級ADB方案。而激光掃描投影仍處產業化前夜,采埃孚旗下ZKW為寶馬i7開發的激光輔助照明系統是目前少數量產案例。
? 激光掃描投影 (概念探索): 利用MEMS微振鏡掃描激光光束形成圖像。潛力在于超高亮度和遠距離投影,但目前面臨成本、可靠性、法規等挑戰,多處于實驗室階段。
技術路線二:柔性/面光源與動態顯示技術
提供均勻、大面積的發光表面,支持流暢的動畫效果和品牌標志性設計,是實現貫穿式燈帶、個性化燈語、高動態尾燈的核心。
核心技術方案:
? 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具有自發光、超薄、可柔性彎曲、超高對比度、響應速度快等優勢,特別適合打造獨特的曲面燈帶和均勻發光面(如尾燈)。
? miniLED 背光 + 導光板/光學膜: 將數千顆miniLED作為背光源,通過精密的分區控光(Local Dimming)技術和復雜的光學設計(導光板、擴散膜、棱鏡膜),在傳統LCD或特殊光學結構中實現高亮度、高對比度、高動態范圍的面光源效果或精細圖案顯示。成本顯著低于Micro LED直顯,是目前實現高端貫穿燈和動態顯示效果的主力方案。
? Surface LED: 通過特殊的LED封裝結構(如CSP - 芯片級封裝)和光學設計,直接在較大面積上實現相對均勻的表面發光效果,常用于位置燈或輔助顯示區域。
歐司朗的LUXEON Surface系列憑借陶瓷基板設計,在沃爾沃位置燈市場占據主導。國內聚飛光電則通過CSP封裝技術,為上汽智己LS7打造出無暗區的均勻發光面。
技術路線三:傳感器與照明深度融合技術
將感知能力(攝像頭、雷達、傳感器)深度集成到燈組內部或與其共享光學路徑,使車燈本身成為一個強大的環境感知節點,為智能照明和交互決策提供實時、準確的數據支撐。這是實現前兩大功能“智能化”的基礎。
法雷奧推出的第二代Scala系統將激光雷達嵌入奧迪Q6 e-tron大燈總成,通過共用散熱通道使體積縮減30%。海拉則為奔馳EQS開發了RGB-IR共孔徑攝像頭,實現夜間行人識別與ADB聯動的毫秒級響應。值得關注的是,華為在問界M9上部署的激光雷達-DLP融合方案,通過鴻蒙系統實現障礙物輪廓投影,開創了V2X交互新范式。
系統集成層面,馬瑞利的SmartCorner?方案將激光雷達、攝像頭與矩陣大燈集成于單一模塊,已獲得三家歐洲車企定點。國內華域視覺聯合Momenta開發的ADB決策算法,能根據導航數據提前調整照明區域,相關技術已在智己L6量產落地。
核心光源技術與供應商格局
接下來我們將聚焦光源,查看其供應商格局。目前智能車燈的光源技術已形成LED→OLED→Micro LED→激光的演進路徑,不同技術路線的供應商競爭態勢如下:
1. 車規級LED光源
技術特點:高亮度、長壽命(>50,000小時)、成本優勢。
主流供應商:
歐司朗(OSRAM):LUXEON系列占據高端市場(如寶馬矩陣大燈);
日亞化學(Nichia):專利白光LED,供應豐田、本田等日系車企;
首爾半導體(Seoul Semiconductor):WICOP無封裝LED用于現代起亞;
三安光電:國產替代主力,ADB專用LED芯片已配套比亞迪、吉利;
瑞豐光電:全車系LED解決方案;
2. OLED面光源
技術特點:柔性、超薄、均勻發光,適合尾燈與氛圍燈。
主流供應商:
LG Display:全球最大車用OLED面板商(奔馳EQS尾燈);
翌光科技:紅旗H9貫穿尾燈;
3. Micro LED光源
技術特點:像素級控光,未來ADB終極方案。
主流供應商:
ams-OSRAM:μAFS技術獨家供應商(保時捷、路特斯);
三安光電:2024年送樣25,600像素車規Micro LED;
國星光電:已實現汽車大燈用光源的多類產品方案覆蓋,包含常規3W白光LED和百級、萬級、百萬級ADB車燈光源。其中,大功率的陶瓷LED已通過Tier 1廠家驗證,將于今年四季度陸續上車;萬級像素數字化大燈Micro LED模組連續三年在行業展會點亮展示。
4. 激光光源
技術特點:超高亮度(>200 lm/W),用于遠光輔助。
主要廠商:
歐司朗:供應寶馬7系;
光峰科技:ALPD?激光技術(問界M9投影燈);
發展趨勢
未來智能車燈技術將呈現以下關鍵發展趨勢:
首先,技術融合將持續深化。車燈系統正從單一照明功能向“感知-計算-照明-交互”一體化解決方案演進,激光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與照明模組的共構設計將成為主流技術路線。預計到2026年,超過60%的高端車型將采用集成式智能燈組,推動產業鏈重構。
其次,顯示技術將迎來突破。Micro LED技術有望在未來2-3年內解決巨量轉移和車規級可靠性問題,實現規模化裝車。與此同時,新一代激光DLP技術正在突破TI的芯片壟斷,光峰科技等企業的創新方案或將改變現有市場格局。
第三,軟件定義趨勢顯現。隨著EE架構向域控制演進,車燈將通過OTA實現功能迭代和個性化升級。頭部供應商正在構建開放平臺,華為的xPixel和佛瑞亞的Light OS已支持第三方開發者創建燈光應用。
最后,產業格局面臨重塑。中國供應鏈在miniLED背光、光學設計和系統集成環節已具備國際競爭力,三安光電、華域視覺等企業正從跟隨者向標準制定者轉變。但核心芯片、車規級OLED等領域仍需突破,這將是未來產業競爭的關鍵戰場。
總體而言,智能車燈正在經歷從"功能實現"到"體驗定義"的質變,其技術演進將深度影響汽車智能化進程和品牌差異化競爭格局。對于產業鏈企業而言,唯有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兩個維度持續發力,才能在這場"光"的革命中贏得先機。
隨著智能車燈與投影顯示技術的深度融合,行業亟需一個匯聚全球頂尖專家與產業鏈企業的交流平臺。12月4日,2025深圳國際智能車燈及投影顯示高峰論壇將于在深圳會展中心(福田)盛大開幕。本次論壇將聚焦智能車燈像素化交互、激光大燈性能革命、Micro LED車燈發展、DLP投影技術挑戰等前沿議題,邀請各大主機廠,以及智能車燈相關核心供應商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