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看銷量榜,會發現中國早已成為全球新能源車銷量最高的地區,2018年的數據是125萬輛,工信部也對今年做了預測,保守估計150萬沒問題。
不論燃油車時代還是電氣化時代,在我們可預見的未來,中國都將是霸主級市場地位。那么,我們的新能源產業為什么能在短時間內發展起來呢?毫無疑問,這是國家鼓勵的作用。
開門見山,“補貼”大大促進了國內新能源產業的萌芽和快速膨脹,但補貼這件事本身在國內有不同聲音,我們知道一說“補貼”,很多車迷網友都要站出來吐槽,尤其是在一些“騙補”現象曝光之后,再加上某些電動車產品確實差點意思。
但補貼是否就是像某些人說“完全白花錢”,我們認為也不能一桿子定性。畢竟促進國內汽車行業發展轉型,是基于未來出行戰場的考慮,可上升到國家戰略。而補貼又是非常有效的產業催進劑,在美國買了電動車一樣也是要補貼的。雖然目前我們在新能源產業上仍然有非常大的優化空間,但也沒落后于人,相比燃油車,這個優勢太大了,市場也催生了一些優秀的國產電動車。
回過頭來看,這些年我們花在新能源上的補貼到底是多少錢呢?3月19日,工信部網站發布了“關于2016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初步審核情況的公示”,企業申報的新能源車推廣數量為103550輛,專家組核定100580輛,共計補貼1258038萬元(約125.8億元)。其中,近1/4是2015年的車輛,約30億元;2016年的占3/4,約95.79億元。
到此為止,新能源汽車中央補貼累計清算或發放約958.4億。這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隨著2020年補貼窗口關閉,野蠻生長周期也面臨結束,未來的補貼將會集中給真正高質量的電動車企,消費者也將能體驗更優質的產品。
產業的轉型總是持續陣痛的,現階段電動車相比燃油車并不是更好的代步工具。尤其是非限牌地區的消費者,我們向來也是不推崇大家首選購買新能源車的。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電動車也必將成為出行方式的重要承載工具,它將提供更有效率、更安全的出行體驗,以此讓整個社會運轉更高效,提升人類的生產力。如果這一天可以早些來到,對你我而言,并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