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國際車展4月25日正式拉開帷幕,本屆車展吸引了來自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家參展商。本屆北京車展共展示車輛1022臺;全球首發車105臺,其中跨國公司全球首發車16臺,跨國公司亞洲首發車30臺;概念車64臺;新能源車174臺,其中中國車企新能源車124臺。在展車數量和展車品質上繼續保持全球領先水平。本網直擊現場,第一時間為您報道車展。搜狐汽車聯合智駕,為您專訪友衷科技CEO張崢,以下為訪談實錄。

友衷科技有限公司CEO 張崢(左)
媒體:這次車展上您覺得都有什么變化?
張崢:最近轉了一下各家的展臺,奧迪算是國外比較激進的廠商,趨勢還是蠻明顯的:行業已經到了兩個層面,可能是因為整個手機行業4G普及以后對老百姓推送能力的加強,主機廠被動增加了自己的信息推送。雖然大家還沒有想到哪些信息應該推送,通過什么邏輯推送,但先把屏幕做大。
媒體:這兩年日系的沖擊也不小,為什么最近比較保守?
張崢:日系車廠一直都是做經濟適用型轎車,這種產品的第一特性就是可靠,可靠性出來以后就是盡可能減少電子設備對可靠性的影響。美國賣的很多豐田車為了降低對觸控屏的投訴干脆就把觸控屏全部取消,寧可不上這個東西也要把售后的服務質量做好?;氐饺毡颈就淋噺S,本土的車對屏幕的使用效率要更高一些。
媒體:這也是受限制比較多的原因是嗎?
張崢:凡事都有兩面性,整個行業都在向多屏大屏去轉,日本也在被動地走,這次日產有一個很重要的產品是NX,這款車上來以后直接推了接近180度,實際上是比德系往前走了一步,屏幕的使用完全是以未來場景的交互為主體,不遠的將來就會量產。如果完全是一個Concept,后面的車也要重新考慮。
媒體:您整體的觀察,有沒有中系或者華系這樣的說法?
張崢:中國華夏大地這個市場是最豐富多彩的,屬于群雄并起的狀況,因為群雄并起所以大家各有特色,套路更多,打法也更多,混雜了日本人對車的理解、德國人對車的理解、美國人對車的理解,還有中國新勢力對市場的沖擊,就是混雜在一起了。大家統一的趨勢是先把屏幕做大,然后用什么內容去填充那是后面的事。為什么要把屏做大?做大以后怎么提高用戶體驗?這方面大家考慮的還稍微少一點。
媒體:收益比較大的是邁騰那款車,比較吸引人,德系反而是比較大膽的,德國和日本的兩個國家民族性格都是比較嚴謹的思維,車上表現就是比較極致化的特征。
張崢:這是基于自身品牌定位產生的差異,因為德系還是屬于品牌溢價能力比較高的一層,日系在底盤上已經無限接近德系了。還有差異化的地方,德系是盡量搞成豪華車,繼續拉大和日系的差距,維持在美國和歐洲市場的地位。這次我們看到德國也在供應26寸的屏幕,這是風險非常大的舉措,因為帶有傳動結構,噪音控制持續十年或者持續五年的可靠性控制,只有C級車甚至D級車才有這種財力支撐這種行為。
媒體:裝了這種屏幕以后車內有沒有標準和要求?比如可旋轉的或者不旋轉的?
張崢:現在業內對座艙是有一定的追尋,中國的碰撞標準對座艙內突出物的法律要求,還有對座艙內部有些固定的要求,比如不能出現固定銳利的尖角,和駕駛員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和氣囊有一定的隔離,不能破壞氣囊彈出。這只是對外形有些約束,至于動和不動,只要不影響前面的底線,翻轉什么的都可以,這些就由廠家來衡量,是不是翻轉了以后噪音控制不好,或者向下翻轉會不會壓到人。
媒體:出了問題的話算誰的?
張崢:出了問題廠家承擔責任。
媒體:今年特斯拉的玻璃碎了也造成了傷害,未來會不會有限定的標準?
張崢:現有的碰撞法規對尖銳物其實是有限定要求的,就是大家對A面的材質有要求,但實在是變化太快,現在我們看到的全面屏全貼合、窄邊其實都是在挑戰行業的發展。前兩天的會議上也特別提到了外觀的材質限定,因為在碰撞方面,包括腐蝕物和飲料都要有些限定?,F在材質也好、屏幕也好,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大了,如果再用以前老的機械儀表外觀的實驗手段沒辦法應用。
媒體:其實也會慢慢出現一些問題,現在應該引起重視了,您覺得有沒有一些車企屏幕用得有點過度?
張崢:實際上是和整個社會進步有關系,車企是被動地被消費者推著往前走,因為十年前B級車賣20萬元,現在還是賣20萬元,屏幕做得越來越大了,車廠是用了其它的預算。這些都是市場行為,沒有所謂的政策引導,肯定就是消費者給車企施加這種壓力。因為現在對信息極大的豐富有要求,車企現在是順應了這種潮流。是不是一直這么高度持續發展下去?因為車內的面積是有限的,不至于把車內所有的部位都換成屏幕,會返璞歸真回到簡潔上來。
媒體:本屆車展上面有一個很新的內容,就是Model3,基本上只留了一塊屏,儀表都取消了,這種風格怎么評價?
張崢:實際上屏幕是車廠的工具,可以用在簡約的入門級轎車,因為自己是互聯網的車,就是30萬元左右。Model3其實是A級車和B級車之間的過渡產品,就是為了節約成本,兩個屏幕合成了一個,這是節約成本的行為。因為消費者和駕駛員還是喜歡兩個屏幕的區分,現在被動地向一個屏幕集中,這是壓縮了整車的成本,屏幕放到中間以后效率更高。因為自己的一個用途是出租車運營,所以更需要考慮到后排的信息,一塊屏取代一部分功能的話更加可控。邁騰也是想利用一塊屏達到前排后排乘客一樣的獲取信息,因為是30萬元的車,所以有更多的預算把錢用在刀刃上,全車的內飾唯一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是這里。
媒體:但是屏幕更大的話,信息越多對駕駛員的干擾也就越強,長期盯著屏幕的話會不會對人的眼睛造成傷害?
張崢:可能會有困擾,因為信息過載和光污染,這些肯定會有,但是需要用專業的工具,比如車內的光學傳感器及時感知車內光照的變化進行調整,也要利用攝像頭抓住駕駛員和乘客瞳孔注視的方向,針對關注的方向去區域性地改變光線。如果車上只有一個駕駛員,可能瞳孔就是在儀表這個位置,其它的70%的區域都是用漸進式的方式,因為沒有那么重要的信息傳遞,整個區域可能就是深藍色和深灰色。并不是沒有東西,可能還是有Logo,但是很淡,盡量減少信息的推送影響注意力,同時也盡量減少光度對眼睛的影響。如果我們發現瞳孔移動,就是發出這個信號的時候,我們漸進式的效果就會浮現出來。
媒體:所以現在是有一定的技術能力和方式來解決車內的這種傷害和疲勞。
張崢:這是我們通過技術手段提高的體驗,這塊屏很可愛,但也有可能會傷害到人。這里可能又增加了傳感器的互聯互通,可能也是必然要走的一步。
媒體:這屆車展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在外觀和具體形式上的差別不是特別大,中國品牌在移動屏幕方面也是比較激進的,至少比日系要激進,背后的供應商應該是兩個體系,一個是被外資品牌控制,一個是本土供應商,合資和本土在供應商上差別有嗎?
張崢:國內國外的供應商資源其實是差不多的,因為整個全球IC行業相對都是比較公平,我們和國外供應商拿到芯片支持速度、反應速度和芯片發放速度都是一樣的?,F在大家的硬件基礎都差不多,國外能夠拿到最好的芯片,國內稍晚一點也會拿到,不會出現太長時間的代差,剩下的就是差在軟件集成和對整車的內飾設計,怎么把屏幕和整車內飾更早更好地結合起來。因為現在座艙和屏幕關系越來越強,不能單純地把屏內的軟件和屏外分開。開發思路也好、交互理念也好,本土的供應商需要盡快捏合起來,把這種設計理念在整個汽車產品早期就拿出來,整個內飾都運行以后再考慮軟件交互可能就會出現環境光追蹤,國外整車生態和國內整車生態很有差距。
媒體:國內有沒有芯片替換的可能?
張崢:芯片電子一直是國外壟斷的重災區,基本上是100%。
媒體:就是沒有國產芯片是嗎?
張崢:有些國產的供應商在奮斗和掙扎,但出貨量和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力都還比較弱?,F在整個行業形勢也逼迫我們必須選擇一些國內的芯片供應商來保持自己系統的獨立,可以看到現在國家也有一些政策出臺,包括北京和上海的芯片供應商真正在投入重資。
媒體:所以還是有影響。
張崢:這次對中興的影響很大,首先芯片被斷貨了,核心操作系統也被掣肘了,這就可以把一個供應商殺死。我們在解決硬件資源之外一定要解決軟件資源,光有芯片沒有操作系統也不行,沒有高通,你可以把高通換成華為的麒麟,如果沒有Android的話手機還是賣不了。軟件環境影響正引起國內共同的認識。
媒體:操作系統也是更危險的,芯片的風險不低。
張崢:這方面我們一直都受國外的掣肘,比如量產的合資品牌,國外帶來的操作系統對國內廠商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走到智能網聯汽車的階段,每個車只要聯網就是整個交通網絡的一個節點,每個節點匯總上來的公共信息、物流信息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命脈之外的毛細血管,全部暴露出來以后你的心肺胃大腦在哪里別人都能看清楚。如果真的是智能網聯的話,芯片操作系統都是非常至關重要的。
媒體:你們現在也有開源的系統,能夠稱之為底層系統嗎?
張崢:這個是可以應用在座艙的底層操作系統,包括和芯片所有資源的協調、內存的協調,傳感器的協調都有我們直接扎根,非常類似于手機上的Android,也等同于PC上面的NET。整車都是定制化的零件,所以也保護了每個車廠的小生態,不像PC或者手機行業國外的公司有那么強的影響力,畢竟每個車廠都是碎片化的,我們獲得了國內車廠的認可的話可以在它的車型上和我們的操作系統維護下去。
媒體:按照您的理解,怎樣的車型比較符合您的理想的座艙?
張崢:我們腦海當中一直有一個完美座艙的概念,今年下半年也會推出一個我們認可的座艙概念,現在確實需要賣個關子,因為涉及到即將推向市場的秘密。今年第三季度下旬我們會把下一個階段,就是在L3和L4智能網聯的環境下最舒適的、最適合中國國情、傳遞信息效率最高的座艙向車廠、媒體和駕駛員推出,這是我們今年的小目標。屏幕的面積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各種傳感器的融合,能夠把環境、車內信息和車外信息結合起來,真正和手機上的信息聯系起來。實際上大家對這個行業是有共識的,汽車把人從方向盤上解脫出來的時候車就變成了移動的空間,這個空間里面人是有對信息交互的需求,或者是對娛樂的訴求,新一代的座艙必須滿足這個層面。周期可能需要七八年的時間,和智能網聯一樣是不可逆的,整車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兩代甚至三代車的持續迭代,和消費者一起進入下一代的座艙,因為如果推出過于超前的技術,可能會有一些用戶的習慣阻礙。經過兩三年的發展,屏幕越來越大、信息越來越多,大家再返璞歸真,通過技術手段的導入把人車環境全部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