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汽車工業史上人們必須銘記的一點是:迄今只有兩家車企尚未破產,它們就是福特和特斯拉。”
這是馬斯克本人在接受采訪時的發言,或有些大放厥詞,但事實的確如此。作為汽車誕生便一路迅猛發展的美國,它們曾經誕生過上千家車企,但最終存活下來的屈指可數;至于破產車企的數量,并非幾十或上百家,而是超過1500+的數量。
優勝劣汰,這個法則自然也適用汽車市場。對于中國汽車市場來說,渡過了高速發展的膨脹期后,如今面臨輕微下滑的局面,“淘汰”的序幕也隨之拉開。僅僅是電動車企領域,中國市場中有著近500家車企,不久的未來,這個數量至少會削去九成。
“中國的汽車產業已經進入了全面的淘汰期,優勝劣汰更加明顯,中國汽車品牌50%將在很快一段時間不復存在。”
這是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在“全球汽車產業創新大會”上的發言,他對于中國汽車品牌的未來發展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事實上,他的這一“見地”,也得到了大多數行業人士所認可。
2019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持續下滑,或許這并不是中國汽車品牌危機的根本,因為僅從下滑量級來看,并不足以威脅到一些車企的生存。但從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銷量占比來分析,就能發現其中的問題:自主品牌銷量占比跌破40%紅線,7月更是下探至36.2%。整體銷量下滑了,自主品牌銷量成為“主力”,至于日系、德系等合資車企,它們似乎還迎來了新一輪的“增勢”。
對于中國汽車市場來說,自主品牌在經歷此前的高速發展,如今與合資車企的再較量中完全處于下風,生存的壓力也成為一些車企急需要面臨的問題。從當下的市場表現看來,或許50%這個數字都顯得有些保守。
“未來只有2-3家車企能夠在激烈競爭中存活下來。”
這是李書福在此前“新勢力”高速發展下的論斷,曾經略顯夸張的表述,在如今看來讓人佩服。
2019年6月,中國狹義乘用車市場銷量171萬輛,同比下滑7.2%,這也是中國乘用車市場從2018年6月開始連續12個月的負增長。而對于一些車企而言,銷量成為它們最大的問題;19年6月,銷量不足100輛的車企有6家,銷量不足500輛的車企有15家,1000輛以下的車企達20家。
它們,一個月的銷量不足思域或CR-V車型一個周的量,在市場的洗牌競爭中,也會是最先出局的家伙。至于范例對象,自然要提及這兩天炒的“火熱”的眾泰、華泰等車企,它們也是目前距離破產最近的自主“大廠”。
“公司目前生產經營一切正常,不存在資不抵債進入破產程序的情況。”
網傳爆出眾泰汽車年底進入破產程序后,當晚眾泰便就此發布公告,公告中聲明其公司資產狀況,也對其負債進行了羅列,表示公司并不存在進入破產程序的情況。
眾泰汽車2018年營業收入147.64億元,同比下滑29%,凈利潤8億元,同比下滑36.3%,扣非凈虧損達12.4億元。至于2019年,這樣的下滑趨勢還在繼續,僅在上半年眾泰銷量下滑55.3%,營業收入50.4億元,下滑50.83%。在負債總額上,達到132.41億元,占據公司資產總額305.31億的4成有余,這并不是一個健康的數據,但的確還有營收能力。
不過伴隨著銷量的腰斬和凈虧損的增加,眾泰汽車開始面臨一些列的問題,譬如經銷商拉橫幅維權、消費者品質投訴、員工工資拖欠,甚至近來更是傳出不少供應商層面的資金壞賬。這一系列的消息,無疑更讓眾泰雪上加霜。
“淘汰賽”拉開序幕
除了眾泰之外,還有著許多其他的車企也同樣面臨這些問題,自救也成為它們如今最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海馬汽車,在經歷2017、2018年連續兩個會計年度審計利潤為負值后,面臨退市的風險警告。而為了保殼,海馬汽車開始變賣起資產,出售了位于上海浦東新區、海口龍華區等多地的上百套住宅和商鋪,同時還將上海海馬汽車研發有限公司股權100%轉讓。
即便是暫時“活下來”的海馬,或許也仍在“淘汰”邊緣掙扎。中國汽車市場的“淘汰賽”已經拉開序幕,市場快速更迭,低端落后的汽車將面臨破產或被兼并,這是中國汽車行業必須經歷的階段。
至于真正需要留意的是,中國自主品牌如何在淘汰之中實現“銷量占比份額“的提升,同時從國內市場的走向國際市場,讓中國汽車工業真正具備和世界一流車企較量的實力。這一點,或許才是這場“淘汰賽”背后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