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車之間有什么根本性的變化,汽車產業鏈和過去十年快速發展的電子產業鏈又有什么“同”與“不同”?
我試圖找到答案并尋找未來的投資機會,進而尋找下一個歐菲科技(SZ:002456)、下一個信維通信(SZ:300136)。但我亦深知,這個過程無疑是漫長和痛苦的。
在重重迷霧中探尋,必然需要因循其間已知的確定性而走出第一步:當前來看,新能源汽車存在一項明確的需求和趨勢,即更輕。
1 為什么要更輕?
對于傳統燃油車而言,更輕可以降低油耗,我國明確到 2020 年乘用車新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達到 5L/100km,節能減排的壓力較大。
大家看看自己愛車的儀表上顯示的油耗是多少,好一點的7-9,排量大一點的12-15左右也正常,要降到5,怎么實現?光靠變輕肯定不行,但也是重要途徑之一。
對于乘用汽油車,在100公里時速以下,重量因素決定80%的油耗;時速100公里以上,風阻就成為油耗的主要因素。每降低 100kg,最多可節油 0.39L/100km。
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在整車重量中,電池重量占到了很大一部分。
看一組比較典型和極端的數據:寶馬i3的總重是1224kg,比亞迪E6的總重是2295kg,整整多出一噸。
兩者的差別是寶馬車身采用碳纖維,車架采用鋁合金,車身外覆蓋件基本采用工程塑料。i3的電池組總重量是233kg,占比為六分之一左右;E6配備96組200AH電池,總重超過500kg,占比四分之一左右。
同時在電池技術遲遲無法達到增加續航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續航?只能增加電池數量,從而帶來更高的重量,電池重量的存在壓榨了其余部件的空間。
這里指的輕量化,一方面是傳統燃油車需要追求輕量化已實現油耗降低;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也需要追求輕量化,以平衡電池帶來的巨大重量占比。
2 如何實現輕量化
對于汽車產業而言,如何實現汽車的輕量化?總體有三個途徑。
一是汽車結構的輕量化優化設計,如結構拓撲優化、尺寸優化、形貌優化和多目標協同優化設計等。
二是應用高強度和輕質材料;如應用高強度鋼、先迚高強度鋼和超高強度鋼,鋁鎂合釐,工程塑料、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等。
三是采用先迚的輕量化制造工藝技術。如激光拼焊、輥壓成形、高強鋼熱成形、內高壓成形等先迚制造技術,結構膠粘接和異種材料鉚接等先迚連接技術。
汽車的制造涉及許多材料,如高強鋼、鋁、鎂、銅、塑料、玻璃等,這些輕量化的材料可以被用在保險杠內梁、車架、汽車結構件等地方。
簡單來講,汽車輕量化材料可以分為高強度材料和輕質材料,高強度材料一般指的是高強度鋼,輕質材料包括鋁合金、鎂合金、塑料及復合材料等。
從減重性來看,高強度鋼-鋁合金-鎂合金-碳纖維呈現減重效果遞增的態勢,從成本端來看,高強度鋼-鋁合金-鎂合金-碳纖維呈現成本遞增的態勢。
3 哪些個股值得關注
在輕量化的趨勢下,個人選入跟蹤4只股票,分別為光威復材(碳纖維龍頭,SZ:300699)、海源機械(SZ:002529)、海達股份(SZ:300320)、云海金屬(鎂合金龍頭,SZ:002182)。
光威和云海皆為本行業龍頭自不必多說,重點看看海源機械和海達股份,兩個“海爾兄弟”。
首先是海源機械,在輕量化領域內可謂是押了重注的。
1、與吉利新能源公司簽訂汽車輕量化領域的合作協議,由公司提供汽車輕量化零部件。
海源機械以子公司海源義烏新材料有限公司為平臺,進行LFT-D(全自動長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SMC(復合材料,玻璃鋼的一種)、碳纖維等材料的輕量化零部件的研發與生產。
其向吉利提供的零部件將用于TX5車型,將于2018年上市。
2、玻纖與碳纖皆有儲備,公司是全球少數掌握玻纖、碳纖復合材料全工藝廠商。
其LFT-D、SMC、高壓RTM等復合材料工藝路徑均已獲得驗證。
短期來看,由于玻纖單價較低,其在汽車輕量化市場有望率先放量;而隨著碳纖維成本逐步下降,在其單價達到主流車企所能接受價格區間后,碳纖維優異的性能必將使其在汽車中用量大幅提升,進而成為公司未來業務重要增量。
3、2017年12月25日,海源機械子公司收到寧德時代開模通知,將向寧德時代提供電池盒上蓋,2018年逐漸進入開模量產,帶來1.5億收入。
4、2017年完成扭虧,預計盈利2350萬至3350萬,相對于過去五年實現業績的大幅度提升,2016年虧損3800萬,2015年盈利280萬,2014年盈利323萬,2013年盈利875萬。推動業績增長的是來自于上述提到的復合材料業務。
信維通信,過去4年A股漲幅第一名,2013年的時候只有十幾個億的市值,業績還虧幾個億,現在500億市值左右。海源機械能否乘輕量化春風,市值突破100億?甚至200、300億?
第二個是海達股份(SZ:300320),過去一段時間走勢是典型的成長股,除權后仍能繼續維持強勢,與過去歐菲科技、信維通信等牛股如出一轍。
海達股份與輕量化有一定的關系,卻不如海源機械那么純正。但海達股份現有的業務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仍是一塊“香饃饃”。
首先看海達與輕量化的交點:其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了科諾鋁業 95.3%的股權。
科諾鋁業是新三板上市公司,主營天窗導軌型材等鋁制汽車零部件,是國內業務規模較大的、較為專業的汽車天窗導軌材料供應商之一,產品廣泛用于寶馬、奔馳、奧迪、大眾、通用、福特等多種車型。
同時海達將投入資金共計2.3 億元用于科諾鋁業“年產 3 萬噸汽車輕量化鋁合金新材料項目”,進軍汽車輕量化業務。
現有的業務包括軌交和汽車部件,其中軌交板塊業務占公司 40%的收入,貢獻超過 49%的利潤,其中軌道交通車輛密封條市場份額達到 50%以上。2018-2020 年將是我國動車采購和地鐵通車的高峰期,車輛需求增長將帶動公司軌交車輛密封條業務確定性持續增長。
公司在汽車天窗橡膠密封條市場份額超過 60%,已經逐步切入北汽、廣汽等大型汽車廠商的供貨體系,帶動整車密封件放量,并逐漸拓展至減震件領域。
密封件與減震器板塊年均市場達到 488 億,隨著公司前期與大型汽車廠商合作同步開發的多個車型逐步量產,汽車業務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4 延伸思考
我認為更輕(輕量化)可以確認為改變和趨勢之一。在此之余,還有哪些機會值得我們進一步探尋?
比如會不會越快?從車速上來說,很難,不論是從法制法規角度,還是安全角度,車速仍是“遙遠的她”。
除了更輕之外,應該還有更廣:即汽車與汽車之間、汽車與手機之間將建立聯系,完成聯網。但它如何聯系,又如何保持聯系?
當然也應該還有更智能——不論是自動駕駛還是人工智能都是如此,要實現自動駕駛首先需要收集路況。
但信息從何而來?激光雷達?毫米波?像路試車一樣安裝在車頂?還是集成在車燈里?路況信息收集后如何處理運算?需要多強大的處理器來完成時速超過100KM行駛過程中的數據?
求解后續這些問題,顯然難以一蹴而就,那就不妨讓我們一道持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