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日深化增值稅改革實施之前,汽車市場已掀起“官降”大潮。不過,一方面是眾多中端合資品牌一擁而上,借“降稅”之名行促銷之實;另一方面,多數自主品牌卻依然在遠遠觀望。這場“官降促銷”大戲接下來如何上演,自主品牌會如何接招?將是對中國本土車企的一大考驗。
從“官降潮”到促銷季
自3月25日一汽-大眾聯手上汽大眾將“官降”引入競爭激勵的中端車市場以來,眾多合資品牌紛紛跟進,在降價的同時還伴隨推出了諸多優惠措施,一場由“響應增值稅稅率下調”引發的“官降潮”,很快演變成降價、補貼、貼息等一系列優惠手段構成的“促銷季”。
作為與南北大眾長期并列銷量三甲的領先車企,上汽通用在3月28日便跟上了前者的步伐,旗下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三大品牌在售的11個系列、39款車型跟進下調廠家建議零售價,最高下調幅度可達2.5萬元,并同步推出相關購車金融方案與售后服務政策。
其中,別克品牌對6大車型系列全系建議零售價均進行了調整,而別克昂科威降幅最大,降幅在5000-10000元;雪佛蘭品牌相對保守,僅有兩款車型調價;凱迪拉克共有六款車型加入官降,最高降幅達2.5萬元。
3月29日,長安福特、東風日產以另一種方式加入“戰團”。長安福特并未直接降價,而是以“送禮”的形式為消費者提供實惠,如送3年保養、油卡,3年0利率貸款等政策,涉及的車型為新一代福克斯和福睿斯;東風日產的優惠政策包括購置稅減半、2年0利息貸款以及購車補貼等。
緊接著,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相繼推出了類似的置換補貼+貸款貼息的優惠政策,廣汽豐田與一汽豐田則采取了官降與補貼并舉的措施。4月1日之前,已有近20個品牌啟動了官降或補貼的政策。傳統的車市旺季還未到,官降引發的“促銷季”已轟轟烈烈地發動起來。
汽車行業評論員鐘師在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官降也好,補貼也罷,都是為了尋求銷量的繼續增長,“在今年市場增量極為有限的情況下,一家企業的增長就意味著要從別的企業手中搶奪市場。”
自主品牌何去何從
與合資品牌此起彼伏、花樣繁多的官降和促銷措施相比,自主品牌則顯得猶豫不決。
在南北大眾“發難”之后僅兩天,上汽旗下榮威、名爵兩個品牌便宣布了“官降”,反應速度甚至快于上汽通用。但上汽的舉措并沒有帶動起自主品牌的降價潮,直到4月1日,也只有比亞迪一家自主品牌推出了相應的政策——針對旗下SUV宋推出了限量2萬輛的官降+補貼政策。
2018年,自主品牌的市場表現已經足以與合資品牌平起平坐。“領頭羊”吉利與長城都有不錯的表現,前者年銷售150萬輛的成績僅次于三大合資品牌,后者則實現了銷量連續三年破百萬輛。二者都早已將一些合資品牌甩在身后。
而這次跟進“官降”的兩家車企也有各自的亮點:比亞迪全年累計銷量為52.07萬輛,同比增長27.09%,這在2018年的市場環境下顯得頗為亮眼;上汽乘用車榮威和名爵兩大品牌共銷售72.7萬輛,以乘用車銷量論,是僅次于吉利與長城的第三大自主品牌車企。可以說,這些自主品牌的不斷崛起,讓合資品牌感到了壓力。
不過,在合資品牌不斷的壓力傳導中,勢頭良好的自主品牌恐怕也難以獨善其身。
鐘師表示,在由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的過程中,份額大、實力強的企業會通過各種手段,包括推出新車以及對現有車型促銷的方式來擠壓較弱的對手,將自身承受的壓力向下傳導,“這種壓力傳導到最后,銷量少、份額小的企業難免會被擠出去。”
如果將3月初開始的“官降”形容為一場大戲,那么第一幕是3月中旬奔馳、寶馬代表的豪華品牌的率先調價;第二幕則是南北大眾掀起的中端合資市場降價潮的上演;第三幕,本應由自主品牌登臺,不過,到目前為止,這一幕的“主角”似乎還未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