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能源汽車網獲悉,燃油車何時禁售?新能源汽車目前真實現狀如何?未來中國汽車產業究竟該怎樣發展?在日前的舉辦的2018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各部委即行業專家在直擊產業發展痛點的同時,也從政策面給出了明確方向。
“禁燃”倒計時
要避免“一刀切”
去年9月,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泰達論壇上表示,目前工信部啟動了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時間表的相關研究,將會同相關部門制訂我國的時間表。對比全球,2017年英國、荷蘭、挪威、法國在政府文件中提及燃油車禁售的問題,但停留在規劃和愿景層面,未上升至具有約束性的法規。
關于討論和確認中國燃油車退出時間點,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建議:“很多國家和車企都已經討論和確定了明確的節點,因此政府也應該理性有邏輯地考慮一下,順應國際趨勢。”在他看來,把節點定下來,從未來倒推回來定位現在。
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全球汽車動力的構成,將包括燃料電池、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混合動力、天然氣以及汽油和柴油等。預計今后二三十年,汽車市場將以電氣化技術為核心,電機驅動與內燃機優勢互補,內燃機作為汽車動力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因此,在這漫長的過渡期,車企在大力發展電動技術的同時,也不可放松內燃機技術的研發。
新能源基礎不牢
自動駕駛仍在跟跑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各部委對我國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的共識,可見挑戰之嚴峻。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認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基礎還很不牢,與全球先進水平仍然存在著較明顯的差距,而且隨著產業規模增長擴大、對外開放,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開始顯現,整個產業仍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她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四個不足:一是技術創新不足,一些關鍵零部件仍受制于人;二是市場機制不足,不少企業患上了政策依賴癥;三是基礎設施不足,充電難的總體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四是監督監管不足,市場上存在一致性差、可靠性不高的產品,同時地方保護仍層出不窮。
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續超前也直言,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關鍵零部件領域面臨很多挑戰,“三電”技術國內的研究和國外相比差距還是很大。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在世界領先,但是占產銷總量只有3%的新能源汽車卻分散在了200多家汽車企業。即使已經進入全球十佳企業,車型規模效益也不高,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的溢價能力也不強。我國動力電池由100多家電池企業提供,電驅動系統企業數量也很多,產業鏈的盈利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較弱。
對于與新能源汽車緊密相連的智能網聯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認為:“智能網聯汽車具有明顯的跨界和跨越發展的特征,目前我國在產業發展方面仍存在協同推進不力、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相對滯后、基礎核心技術缺失等問題,亟須國家層面加強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各項工作。”他指出,在自動駕駛方面,我國仍然處于跟跑的階段。
綜合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主要體現在市場規模,其它方面競爭力仍較弱。此前我國抓住戰略機遇實現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產業規模達到了全球領先。但隨著各大國際汽車集團的發力,中國車企的先發優勢正在減弱。
激發行業創新能力
泰達論壇一向被視為“汽車行業政策解讀會”,此次在各部委也進一步明確了未來行業發展方向。
首先是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及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將發布。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年勇指出,推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一要主動順應全球產業變革的大趨勢,二要全力推動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三要努力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盡快出臺實施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推動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的落地與實施。
其次,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技術門檻將不斷提高。宋秋玲指出,未來財政部對于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整體思路為,一方面繼續堅持扶優扶強的政策導向,不斷提高補貼技術門檻,集中精力、財力支持優勢產品、優勢企業,促進優質企業和產品做大做強,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供給側的改革;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為未來通行政策帶來的便利,限行限號以及使用環節的低成本,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競爭優勢。
而對于新能源汽車發展路線,續超前透露,在“十三五”末期及“十四五”期間科技部將聚焦兩大領域:一是車載氫燃料技術的研發,強化動力電池技術的提升;二是自動駕駛、智能交通等領域的體系能力建設。續超前強調,中國車企最大的短板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所以下一步研究主要是九個字——補短板、建優勢、強能力。
針對車企最為關心的《機動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許可管理辦法》,瞿國春透露,該政策將于年內發布。據悉,該辦法的主要改革思路有以下幾點:一是簡化準入的許可管理;二是研究車輛產品系數管理辦法,鼓勵企業對同一系數的車型產品按照系統生成產品的準入;三是全面放開檢測市場;四是推進集團管理的改革,鼓勵企業集團對下屬企業進行統一管理和產品規劃;五是鼓勵創新技術和產品應用,對因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導致相關準入事項不能滿足或不適用于現行標準法規技術規范的,可以經過評估進行部分豁免,為智能網聯汽車等創新產品進入公告做好鋪墊工作。
如何尋求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無疑是本次泰達論壇各方探討的焦點。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從量變到質變,當政策的推手開始發力時,車企更需要借力而上把握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