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公司經營范圍擬變更為設計、研發、銷售汽車(含重型貨車、大中型客車、輕型越野汽車、輕、微型客貨汽車、多功能車、專用車、轎車、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汽車配件、機械設備、電器設備、零部件加工設備等。 這也意味著,距離北汽新能源完成借殼上市,成為“新能源汽車整車第一股”,真正進入了倒計時。
借殼方案獲批僅用時三個月
北汽新能源上市計劃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北汽股份在港交所上市之時,當時新能源車業務被剝離出北汽股份。此后,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曾多次表示北汽新能源會單獨上市。
有關SST前鋒與北汽股權轉讓的信息之前已經有所披露。2017年12月26日,SST前鋒發布公告稱,北京市國資委同意將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首創資管直接持有的四川新泰克100%股權無償劃轉至北汽集團,而四川新泰克持有SST前鋒8127 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41.13%,為SST前鋒控股股東,因此北汽集團成為SST前鋒控股股東。
此后,2018年1月22日SST前鋒又發公告稱,以截至2017年10月31日擁有的全部資產和負債為置出資產,與北汽集團截至2017年10月31日持有的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由北四川新泰克數字設備有限責任公司承接。同時,前鋒股份向北汽集團及其他北汽新能源股東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剩余全部北汽新能源股權;并擬向不超過10名符合條件的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配套融資總額不超過擬購買資產交易價格的100%,且不超過20億元。
僅三個月后,4月27日北汽新能源通過借殼前鋒上市的方案已基本完成監管部門審核,進入資產交割階段。
7月31日,北京前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已完成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之置出資產交付及置入資產過戶手續。其中,置入資產北汽新能源100%股權評估值為288.5億元,已全部過戶至前鋒股份;前鋒股份也已完成對北汽集團所負的置出資產交付義務,擬置出資產評估價值為1.87億元。
新能源汽車的領頭羊
北汽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北汽集團對于其規劃一直都是未來獨立上市,所以從2014年就開始了相關準備,完成了從有限公司到股份制公司的轉變。據悉,北汽新能源2016年完成30億元A輪融資,共吸引22家非國有資本參與增資認股,持股總比例達到37.5%;2017年再度獲得111.18億元B輪融資,市值同時升至280億元,北汽新能源股東數量增加至33家。同時,還完成了員工持股計劃。
目前,北汽新能源前五大股東為北汽集團、北京工業發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汽(廣州)汽車有限公司、蕪湖信石信冶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和深圳井岡山新能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29.12%、9.44%、8.15%、6.98%和4.79%。
據官方信息顯示,北汽新能源已經推出EH、EU、EX、EV、EC、LITE六大系列車型10余款純電動乘用車,成為目前中國新能源市場上產品譜系最長的新能源車企。2017年北汽新能源共計銷售超10萬輛純電動汽車,同比增長98%。2018年,北汽新能源的目標銷量為15萬輛,在2018年第一季度,北汽新能源完成了銷售超2.1萬輛純電動車。
同時,北汽新能源還于2017年5月正式發布了為打造共享汽車生態圈而創的“輕享平臺”,在全國有四家分時租賃平臺,注冊會員數量超20萬人。此外,截至2017年10月,北汽新能源自建公共樁10,991個,自建私人樁29,142個。
北汽新能源不僅僅是一家新能源汽車制造和銷售企業,也是一個涵蓋充電、運營、置換、服務、分時租賃在內的綠色出行完整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據了解,此次被借殼的SST前鋒主營為房地產開發與銷售,主要業務是商品住宅。雖然2017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07萬元,同比增長340.66%。但營收來源主要是出售部分投資性房產,根本無實質性的業務。更重要的是,近年來無在售項目,土地儲備不足,又連續兩年發生虧損而面臨暫停上市風險,市場競爭力偏弱,因此一直在尋求轉型,謀得出路。
而從北汽新能源來說,其2017年前10個月共取得73.77億元營業收入,實現凈利潤3924.40萬元;2016年,全年實現營收93.72億元,實現凈利潤1.08億元,但2014年和2015年卻分別虧損2.44億元和1.94億元。三年持續盈利是A股上市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按部就班,北汽新能源最快可能也要等到2019年才能完成上市計劃。
此外,北汽新能源能走到國內純電動車領頭羊的位置,國家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亦功不可沒。國家工信部公布的《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車輛信息表》顯示,2017年北汽新能源共申報37464輛純電動汽車,除去未接入國家監督平臺和續駛里程不足的車輛之外,共獲得國家約14.04億元人民幣補貼。
但隨著政策的變化,新能源補貼逐漸減少,對以中低端車型為主的北汽新能源帶來較大沖擊。2017年,北汽新能源銷售最火爆的EC180,每輛可以獲得國家地方兩級補貼合計5.4萬元,而2018年補貼驟降至1.125萬元,這無疑給北汽新能源帶來巨大的業績壓力。
補貼的減少也將倒逼北汽新能源全面推進產品和技術升級。北汽新能源官方曾表示,“未來上市后,北汽新能源將繼續加大研發產品、研發技術、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投入,持續構建公司在產品研發、核心零部件(電池、電機和電控)以及全價值鏈核心業務的競爭能力,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在國內新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打造公司持續核心競爭力?!?br /> 從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出現到現在,這個市場的多數參與者都是國內車企自主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型,定價對標中低端的燃油車。雖然北汽新能源2017年的銷量數據十分搶眼,但與傳統的燃油車市場相比仍是很小的規模。市場雖未飽和,但光未來將有200多款跨國品牌進入中國,而光是大眾、福特、日產、奔馳、寶馬這五家跨國公司就要在2025年之前投放141 款新能源汽車車型。
更何況國內蔚來、小鵬、拜騰等一眾造車新勢力紛紛崛起,并大多都宣布2018年進入量產、交付也會對北汽新能源產生沖擊。
因此,在多方壓力之下,北汽新能源如果不在今年上市,將可能會產生更大的變數。但實際上,上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讓企業更便于融資,擴大規模,增加影響力;但另一方面,一旦企業內部出現問題,恐怕受到的傷害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