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SST前鋒公告稱,向
北汽集團等發行股份購買北京
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一事獲得證監會核準批文。證監會同時核準其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20億元,這意味著
北汽新能源上市已經進入到末尾階段。
早在今年4月末的北京國際車展上,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就曾明確表示,北汽新能源將于2018年第三季度上市。如今看來,上市時間有望提前至6月了。本次交易完成后,SST前鋒將從主營房地產開發與銷售的企業,轉變為主營新能源汽車與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企業。
此次證監會也同時核準了SST前鋒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20億元,在扣除相關中介機構費用后,全部用于北京新能源創新科技中心項目、北汽新能源C35DB車型項目、北汽新能源N60AB車型項目、北汽新能源N61AB車型項目。
雖然說,實現上市對于北汽新能源獲取資金、進行持續研發、提升產品技術含量等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目前產品嚴重低端化、新能源補貼又出現退坡的情況都將是北汽新能源上市后如何應對的大難題。
表面上看,在2016年和2017年,北汽新能源純電動車的銷量分別為5.22萬輛和10.32萬輛,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20.63%和22.99%,在國內新能源市場明顯處于領導地位。但進入2018年來,除1月北汽新能源奪得國內新能源乘用車月銷冠軍之位外,已連續三個月與此桂冠失之交臂。
從具體車型上來看,北汽新能源的銷量主力依然來自于廉價車EC系列,今年4月份EC系列車型在北汽新能源的零售量占比已達到98.5%。顯然,除EC系列憑借低價仍占有不小市場之外,其余三大車系均銷量均不
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1~4月北京市
純電動汽車交強險上牌量數據,上汽榮威的ERX5、Ei5上牌量分別以914輛和839輛排至上牌量首位以及第二位,而北汽新能源EC系列以742輛的上牌量排至第三位。這款“國民電動車”的主場北京市場,已被上汽乘用車反超,北汽新能源這個曾經憑借低價迅速占領市場的策略似乎已經到了瓶頸。
如果說,過度依賴低端車型,忽視中高級車型只是北汽新能源發展的技術短板,那么政府補貼退坡,絕對是“高度依賴癥”北汽新能源的滅頂之災。根據SST前鋒披露的數據,北汽新能源2015 年收入35億,利潤-1.8億;2016年收入94億,利潤1億,其中包括政府補助1.5億,投資收益1.6億;2017年1-10月收入74億,利潤3900萬。由此可見,北汽新能源的扭虧為盈,完全是政府補助的“一臂之力”。
然而,隨著6月12日財政部此前發布的2018年新補貼標準正式實施。這對于靠政府補貼以低端車型打市場的北汽新能源來說,銷售業績的提升,或許不再容易。根據新的補貼標準,EC180幾乎無補貼,屆時,北汽新能源是否還有盈利能力?
資本市場上投資者要的是企業優質的業績,而不是幾個漂亮的故事。雖然北汽新能源已經站在了政策的風口下,但產品低端、依賴補貼、技術競爭力弱等問題都將是未來北汽新能源無法規避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