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到了一個重要節點,技術發展的路徑和方向,一直為業界高度關注。
“今后15年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圖正在制定,我們建議不制定‘禁燃’時間表?!?月16日,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2020全球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大會期間接受《中國汽車報》等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我國正在制定面向2035年的汽車發展技術路線圖,這是專家組的共識。
為此,王秉剛歸納了建議的十條理由。
一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應該并舉發展。計劃到2035年,我國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的比例各占約50%。
實現電動化轉型的同時,要重視傳統汽車的轉型,專家們都不主張在中國提出“禁燃”的口號。首先是中國地域廣闊,地理、氣候、道路等汽車使用環境復雜,多元化的汽車技術和多元化的能源結構或更加適合。其次是我國是能源消耗大國,交通能源只有多元化才更加安全。第三是中國的電力還是以煤炭發電為主,值得珍惜,而世界上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可以利用。所以要并舉發展。
二是節能汽車要實現混動化。
傳統汽車的節能非常重要,同時我國還有二氧化碳減排的國際承諾,所以要把傳統汽車的能耗降下來,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是混合動力。提高內燃機的效率沒錯,但是混合動力技術能夠全面有效減少汽車燃料消耗。因此,全面電驅動化,即今后中國所有的車,包括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在內,都配備驅動電機,可能更加符合國情。
三是全面電驅動化。
就是將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產業鏈高度融合,整個汽車工業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把電驅動化作為整個汽車產業發展的總思路。節能汽車有六項核心技術,即混合動力、集成技術、專用發動機技術、專用動力耦合機構技術、高性能電機技術、高水平功率型電池技術(電控系統技術)。由此,可以消除技術體系的界限,有助于形成中國發展汽車工業的整體思路和布局。
四是堅持純電驅動戰略取向不動搖。
純電驅動是我國的主要戰略取向,我國的純電驅動目前在全球發展都是最好的之一。其中的電控技術,對全球電動汽車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和引領的作用,今后15年還是應堅持不動搖。
五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將走出培育期,迎接快速發展期,產業鏈要做好部署,不能錯過機會。
經過近十年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走過政策激勵為導向的培育期,到了典型的新興產業的S型曲線的轉折點,從政策為主進入市場導向為主的時期,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將進入快速發展期。
雖然今年受到整體經濟情況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其快速發展對產業鏈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多投資者和企業家只看到整車廠,但是沒有看到背后巨大的產業鏈,這是非常大的發展機會。
六是動力電池的產業鏈布局要兼顧技術進步與市場需要。
動力電池技術要多樣性,包括能量型、能量功率型、能量功率兼顧型。因此,電池應用上可以分三類:普及型、商用型、高端型。這三種電池對性能、壽命、成本的要求都有區別。應該根據車輛發展的需求,來確定電池的類型。
七是電驅動系統是未來汽車工業產業鏈的重中之重。
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融合成為電驅動,就需要大量發展各種類型的電驅動系統。目前,混合動力的機電耦合系統是國內企業的技術弱點,亟待加強。
八是從新能源汽車使用特點與市場需求出發建設充換電基礎設施。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
中國的基礎設施一定是多樣化的,各類車型要求是不一樣的。如換電是非常好的一種基礎設施模式,但只是基礎設施中的一種,它不見得適合所有的車型。多種基礎設施的形式在中國都有發展的可能,要尊重市場的需求。關鍵是要做到更加安全、更加經濟、更加方便。
九是智能網聯技術是整個汽車產業鏈發展的新機遇。
智能網聯技術是汽車技術、信息通信技術、交通設施技術等多領域技術的融合,不僅僅是汽車行業的事情,與交通基礎設施等行業也緊密相關。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將會帶來汽車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變革與機遇,同時它絕不是汽車產業獨家能夠實現的任務,中國汽車工業要與信息產業和交通系統密切合作,加強溝通,才能建設自主的產業鏈體系。
十是突破共性基礎技術。
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到今天,基礎不牢,因為還有大量“卡脖子”的短板。當然,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是開放的,但是如果我們的企業很弱則不是我們所希望的。我們希望投資者或者產業界把更多的注意力關注到夯實基礎,通過競爭把中國汽車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