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聞恒大要進軍汽車行業,雖然這件事已經不是什么業內秘密,但是吃瓜群眾還是會猜測恒大會以什么方式進入汽車行業,而業內人士也對此滿懷期待。
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前幾天恒馳汽車便橫空出世,一口氣發布6款概念車,并宣布自建工廠,要造兩大生產基地,如此驚人的發布確實讓大家有點意外,但想想以恒大的鈔能力,這又在情理之中。
在一眾造車新勢力當中,選擇自建工廠的并非只有恒大一家,早前特斯拉在10個月完成臨港超級工廠的建設,新車交付用了1年,這已經被稱為傳統汽車行業里的奇跡。而在恒馳這邊,去年剛傳出要造車,今年上海生產基地和廣州生產基地已全線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效率可以說是驚為天人,超越特斯拉臨港超級工廠成為全新奇跡看來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在造車這件事上,選擇自建工廠雖然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不過并非每家車企充足的財力自建工廠,對于資金有限的部分造車新勢力而言,代工才是他們的最優解,至少這樣做能更安全的度過創業初期的艱難階段。
為什么說代工是優選?
對于大部分造車新勢力來說,融資已經成為他們賴以生存的手段,融資要求造車新勢力需要通過發布新車、工廠建設以及新車交付等方式吸引投資者注意,只要有其中一環沒有處理好,就會導致投資者撤資等問題,接著資金鏈斷裂了,要撐下去,自然就很難了。
既然而工廠建設也是吸引投資者注意的一種方式,那為什么大家都扎堆在品牌建立初期選擇代工的方式?
因為建廠需要面臨分別是資質、資金和利用率等問題了,而這對于造車新勢力來說并不好解決的問題,因此代工成為他們的首選。
資質就是新能源汽車生產的準入證,想要名正言順地生產并銷售新能源車,需要下面這兩個資質——一是發改委的許可,在業內被稱為大資質:在發改委認可的基礎上,企業需要在2年內建設工廠,3年內開始銷售車輛。二是工信部的認可,業內稱為小資質:在產品上市銷售前,還需要滿足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
雖然資質搞定,但還有資金問題,以小鵬為例,小鵬肇慶工廠宣稱100億元投資,大概推斷花個幾十億是不可避免的,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對于起步階段的造車新勢力是非常不友好的。
再說了,工廠建成了也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后續運營還需要考慮產能利用率等諸多問題,一家汽車工廠少則一年10-20萬輛新車的產能,多則幾十上百萬輛,按照目前新能源汽車車企頭部的幾位月銷量不到5千輛的水平,產能利用率能用上50%就已經遠超行業水平了,按照業內80%產能利用率的盈虧平衡點來算,新勢力建廠除了利于融資,在品牌建立初期建廠除了燒錢就是燒錢了。
自建工廠的優勢在哪?
既然靠代工也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還能更加平穩的度過創業初期,可是為什么還有很多造車新勢力選擇自建工廠工廠呢?強大如蘋果不也是靠著富士康代工也能成?
這里就要說到自建工廠的優勢了,汽車區別于許多快消品,生產體系更龐大復雜,自建工廠能更快的車企在研發、供應鏈、制造、質量、成本控制的綜合能力,還能有效地管控效率、成本和質量,這是除了技術和產品外的最重要競爭要素。其實說白了,就是能將主動權牢牢捉在手中,在汽車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國內,蔚來可以說是代工的榜樣了,和江淮的合作雖然有些年,不過蔚來已開始自建工廠。還有包括前途汽車、威馬汽車、零跑汽車等度選擇自建工廠,可見自建工廠的魅力真的很大。又如特斯拉在2018年股東大會上,曾透露要在全球建立10座以上的超級工廠,大家對于這樣的宏大遠景顯得有些不可思議。但隨著耗資20億美元的上海超級工廠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建立,并快速實現產能爬坡,誰還會覺得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呢?
造車新勢力們在選擇代工還是選擇自建工廠這個問題上,各有不同的見解,適合自身發展方式才是最優解。不過新能源汽車生產需要深入把控生產過程,提高質量控制和最終產品品質,在這方面,建設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各地方政府都拿出了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在未來產能儲備方面,也將為量產車型做好踏實的上市準備。雖然選擇代工的方案可以在短時間內繞過“準生證”這一難題,可以借助傳統主機廠的制造技術積淀,還可以緩解一定的投資壓力。但是車企的戰略角度來看獲取資質、自建工廠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