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汽車銷量出現28年以來的初次下滑,截止今年5月份這一情況還未緩解,單月汽車銷量已連續下滑了11個月。車市寒冬席卷之下,整車企業生產計劃的縮減在所難免,而這意味著,其對零部件的采購需求也在不斷下滑,汽車零部件企業生存狀況因此發生轉變。那么,目前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境況究竟如何?后續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一起來看一看!
零部件企業業績多大幅下滑,傳統領域企業受影響較大
根據《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日前發布的2019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2018年銷售額排名前100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共有75家企業配套營收實現增長,25家企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從這一數據來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整體情況似乎還不賴,畢竟在上一年,下滑的企業也達到了16家之多。
不過從另一個維度來看,情況則并非如此。據蓋世汽車統計,2019年百強榜單中,有19家企業的增幅在10%以上,而在2018年榜單中,增幅在10%以上的企業達到了39家之多。也就是說,多數汽車零部件企業2018年業績增幅收窄,甚至是出現下滑。

近日,蓋世汽車針對“整車廠生產計劃縮減 汽車零部件企業還好么?”這一主題展開調研,其中,針對“車市下滑對貴司業績影響有多大?”這一問題,56%的參與者選擇了“大幅下滑”,另外有35%的參與者選擇了“小幅下滑”,因此綜合來看,9成以上參與者所在公司業績因車市下滑而受到負面影響。

而結合另一項調研來看,業績下滑的情況可能更多地發生在主打傳統汽車零部件及其上游產品的企業身上。通過上圖可以看到,本次調查的參與者有82%來自主打傳統汽車零部件及其上游產品的企業,僅有17%左右來自主打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及其上游產品的企業、主打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相關零部件及上游產品的企業以及其他企業。
事實可能的確如此。2018年整體車市下滑的情況之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仍然達到125.6萬輛,同比大增了61.7%。盡管進入2019年,新能源汽車由于受到補貼退坡以及車企國五車型促銷的影響,增幅有所收窄,但相較傳統車市場增長情況仍可謂良好。而如此一來,主打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及其上游產品的企業自然由此受益。
另外,主打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相關零部件及上游產品的企業增長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大,因為即使整車數量有所下滑,但這些產品的配置率卻在持續增長。例如汽車電子,隨著新四化的到來,智能網聯與智能駕駛的快速發展,汽車電子在這幾年一直處于大爆發階段,這無疑為相關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在近期的“C Talk 奮斗2019”高端系列訪談中,蓋世汽車了解到,不少汽車電子類的企業在2018年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速。
車市下滑、年降等多重考驗加身,零部件企業壓力還在繼續增大
汽車零部件企業還將面臨巨大壓力。雖然業界普遍認為,2018年至2019年初車市的低迷,原因在于中國車市進入調整期,而長期來看,中國車市依然有著巨大的增長空間。但是調整期的長短卻無人敢斷言。目前來看,在2019年,甚至是之后的幾年,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日子可能都不會太好過。
一方面,車市下滑趨勢未減,據中汽協數據,1-5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23.7萬輛和1026.6萬輛,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均下降13%,降幅比1-4月分別擴大2個和0.8個百分點。盡管年初業界比較一致的認為,車市在下半年將有所緩解,但從目前來看,下半年情況可能難有較大改觀。并且僅從2019年上半年來看,零部件企業所受影響已有加劇的態勢,據蓋世汽車了解,部分零部件企業出現停工甚至關廠的現象。

另一方面,整車廠迫于車市壓力大幅降價促銷,這一定程度會導致企業資金吃緊,而在此情況之下,其難免會將一定的壓力轉嫁到零部件企業身上,例如年降標準的不斷提高。在此次調查中,近七成參與者指出,在車市下滑、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整車企業對其所在公司的“年降”要求有所提高。
盡管年降在汽車行業并非新鮮事兒,但在本就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年降給汽車零部件企業所帶來的壓力顯然高于以往。不僅如此,如今轉型需求迫在眉睫,零部件企業又不得不加大相關投入。前面提到,在整體車市下滑的情況之下,主打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及其上游產品的企業、主打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相關零部件及上游產品的企業受到車市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隨著這兩大市場份額的不斷提升,相關企業將更為有利可圖。這也意味著,為推動業績增長,汽車零部件企業轉型迫在眉睫。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部分整車企業也在做自己的零部件,并且不斷加大涉獵的零部件品類,這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空間。在此次調研中,雖有32%的參與者認為,整車企業的這一做法有利于刺激公司進行技術升級,但是67%的參與者認為,整車企業的這一做法會導致競爭加劇,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空間被擠壓。

而綜合以上因素,整零關系似乎將更受挑戰。在此次調查中,69%的參與者認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整零矛盾更易被激化。在業界看來,為維持良好的整零關系,整車企業應合理降低成本要求、按照雙方合約結清款項、幫助零部件企業進行成本的優化,而零部件企業也應有“上進心”,不斷進行技術升級,優化成本。不過,道理大家都懂,能不能做到就要另說了。
汽車零部件行業格局生變,一大批企業或將被市場淘汰

既然壓力在增大,零部件企業自然要想辦法渡過當前的難關。從調研結果來看,相對于尋求政府及整車廠的幫助,多數參與者認為,企業應依靠自身的力量,應調控產能,必要時可先關閉一些廠房,還應開源節流,有選擇性的進行投資。
在近期的“C Talk 奮斗2019”高端系列訪談中同樣了解到,不少汽車零部件企業仍在持續進行投資,例如,佛吉亞將每年至少投資1.6億歐元用于創新研發,另集團也出資5000萬歐元用于投資初創公司;博澤計劃在2018至2023年,在中國累計投資5.75億歐元……當然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不同,他們如今可能更為傾向于將資金投入在新能源、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

當然,也有少部分參與者認為,一些零部件企業應尋找合適的時機賣掉自己,這對于某些企業來說可謂明智之舉,畢竟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與其費力搶奪有限的份額,不如及時止損,趁著企業狀況還算可觀及時出手,如此,總好過最后“砸”在手里。
不過,總歸會有企業慘遭淘汰。在此次調研中,33%的參與者認為,在汽車零部件市場,將會有一大批企業被市場淘汰,而29%的參與者認為,部分小型零部件企業將被收購,另有10%的參與者認為,大型零部件企業繼續擴張,但也有26%的參與者并不認同這一觀點,認為即使是大型零部件企業,也應“瘦身健體”。
總而言之,車市的下滑正在加劇汽車零部件行業格局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之中,汽車零部件企業熬過去,則有轉機,熬不過去,則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