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假如有人要書寫中國汽車工業史,也許會對恒大造車寫上一筆,但也許絲毫不會提及。這要取決于,在歷史的長河中,恒大造車的成績能夠激起多大的浪花。而這一點,目前還是未知數,沒人能透視未來。
不過,假如我們不把時光拉得那么遠,在眼下,恒大造車的事情還真值得說一說。
在過去的一年里,恒大造車故事在圈內風生水起,無論是以144.9億元的巨額資金入股全球最大的經銷商集團廣匯,還是與FF的分分合合的狗血劇,都吸引了業內外的極大關注。
而在2019年初,恒大先是以9.3億美元控股NEVS,幾天后又宣布以10.6億元控股動力電池企業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至此,恒大造車恒大拼上了一張完整的造車版圖。據粗略估算,其在造車上的投入已將近300億元。
而就前幾天,有媒體透露,恒大新能源汽車項目工作組已于3月2日落地。此項目地點位于鄭州航空港區黃海路與孫武路交叉口,包含恒大汽車組裝廠和鋰電池廠,預計占地2000余畝,項目將于4月奠基、6月開始動工。
看來,恒大造車的事是玩真的了。但是,作為工業之王的汽車,是財大氣粗的恒大能玩得轉的嗎?我們今天就來盤一盤。
控股主機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早在2014年,許家印說了一個金句“房地產是夕陽產業,總會萎縮”。
隨后,恒大開始向多元化轉型,不僅成立了互聯網發展中心,還成立了關于電動汽車、光伏、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的研究小組。但研究歸研究,恒大正式涉足造車領域,卻是在四年以后。
2018年6月正式入主FF,意味著恒大真正在汽車制造產業砸進了真金白銀。但是,好景不長,不到半年時間,恒大與FF就經歷多次爭執與糾紛。最終,2018年12月31日,恒大健康公告稱與FF達成了重組協議,雙方將撤銷及放棄現有所有訴訟、仲裁程序及所有未來訴訟的權利。緊接著,2019年1月2日,FF發出內部郵件正式確認了FF中國分家方案:FF將會回收除南沙土地及設備之外的FF中國全部資產,包括莫干山項目、技術、專利、原有團隊、管理權以及相關權益。而廣州南沙工廠則劃歸恒大。至此,聯盟徹底瓦解。
那么,剛經歷過“分手”的恒大就此消沉了么?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很快,恒大便找到了新的“另一半”。2019年1月15日,恒大健康宣布,以9.3億美元收購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NEVS)的51%股權,并獲得多數董事席位,成為該公司的實際控股人。
NEVS于2012年4月在瑞典注冊登記,專注設計并生產高端電動汽車。同年8月,NEVS完成了對瑞典薩博汽車公司(SAAB)的主要資產與核心知識產權的收購。值得一提的是, NEVS是國內第十家擁有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核準的“雙資質”新能源車企。
NEVS官網上顯示,“2019年1月,恒大集團成為NEVS最大股東”。
進軍動力電池領域,買出個新能源汽車帝國
就在宣布收購NEVS后的第九天,恒大健康再次發布公告稱,將以10.6億元入股動力電池企業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持股58%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10年5月成立,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屬機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與日本電池巨頭ENAX公司共同創立。此公司專注于研發三元軟包動力電池,技術來源于被譽為“鋰電池之父”的小澤和典及其研發團隊,是國家動力電池和電池系統系列標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
據了解,卡耐新能源2017年與2018年度除稅前凈虧損分別為5086萬元、1.17億元,即便虧損在擴大,恒大依然選擇了收購。對此,恒大健康表示此次收購重在完成產業鏈布局。“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成本占新能源汽車成本的40%,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重要環節,進入新能源電池,可完成恒大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布局。”
而作為國內最早專注于三元軟包動力鋰離子電池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卡耐新能源的產品深得恒大信賴:“安全性能高、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電性能優越,市場前景廣闊。尤其在動力電池安全性能方面品質卓越,目前已裝機電池產品從未發生過任何安全事故,得到下游客戶一致好評。”
恒大與NEVS和卡耐新能源的合作幫助其形成了一個新能源汽車制造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既有了汽車制造的經驗和技術,還有了新能源汽車制造的資質以及動力電池等方面的技術支持。這樣一來,對恒大來說,研發與生產就不是太頭疼的問題了,可以更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戰略、服務等方面的發展。
果不其然,恒大正是按照這個策略在不斷深入布局。
2019年1月25日,恒大成立了恒大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2月20日時,公司更名為恒大國能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恒大新能源),投資超過103億元。恒大新能源旗下又成立了四家子公司,分別是恒大國能新能源汽車銷售(廣東)有限公司、恒大國能新能源汽車科技(廣東)有限公司、恒大國能新能源汽車(廣東)有限公司、深濤生活服務(廣東)有限公司。
在造車領域不斷有新動作,從研發,銷售,服務等方面入手以形成完整產業鏈,可見恒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是野心勃勃。此前在與FF合作時,恒大曾表示其目標是:未來十年,在中國華東、華西、華南、華北和華中地區建設五大研發生產基地,年產能達到500萬輛,面向全球市場,覆蓋高端、中端及入門級車型。但目前有新的布局規劃后,恒大方面向第一電動表示目前還不能確認這個方向。
產業閉環已成,但前景依然難測
經過一系列并購,恒大已經完成了從生產到銷售的閉環,它接下來是否就能一帆風順呢?業內人士表示,擺在恒大面前的挑戰,還有很多。
其一,從內部而言,恒大能否拿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恒大控股的NEVS,最大的亮點是其于2012年收購的薩博汽車公司。盡管NEVS擁有薩博的核心資產、技術和知識產權,但它是否能推出受市場歡迎的產品還未可知。要知道,NEVS收購的薩博和吉利收購的沃爾沃可是兩回事。早在2009年,北京汽車曾收購了薩博的三個平臺和兩臺變速箱技術,并以此為基礎打造了北京汽車的自主品牌北汽紳寶,但近幾年來,北汽紳寶銷量極其慘淡。毫無疑問,北汽對薩博的收購是一個失敗的案例。而收購了薩博所有核心資產的NEVS能創造一個更大的奇跡嗎?
其二,從外部而言,新能源汽車市場目前已是一片紅海,競爭極為激烈。
一方面,北汽新能源、比亞迪、榮威新能源、廣汽新能源、吉利新能源等國內主力傳統車企,已在新能源領域推出多代產品,在技術、渠道還是產品力、品牌力等方面,都有很深厚的積累,遠非一般的新造車勢力可比擬;另一方面,自2014年開始涌起的造車新勢力,部分玩家已在2018年就拿出了第一代產品,而2019年更是造車新勢力產品全面上市之年,即便跟造車新勢力相比,平時在業內無聲無息的NEVS拿什么來競爭?更為糟糕的是,合資品牌的新能源產品會在2019年陸續發布上市,而在2020年全面爆發。在新老勢力和合資品牌的多重擠壓之下,產品力和品牌力不占優勢的新能源新創車企,將毫無優勢。
不過,恒大造車也有優勢。
其一,渠道優勢不可低估。恒大去年成為廣匯集團的第二大股東,廣匯旗下的龐大經銷商網絡若能為恒大汽車服務,將會給恒大汽車的銷售帶來極大的便利。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第一電動,好的經銷商太重要了,因為同樣一款產品,只要質量不會太差,優秀的經銷商都能賣得不錯而保證自己能賺到錢,但并非所有經銷商都有這樣的能力。
其二,沒有什么比造車更能燒錢了,但這恰恰是恒大的優勢,因為目前恒大最不缺的就是錢。
恒大集團目前在世界500強中排名第230位,目前總資產1.77萬億,年銷售規模超5500億,累計納稅超2300億。據3月6日恒大(03333)發布的正面盈利預告,其2018年凈利潤和核心業務凈利潤均實現大幅增長,其中核心業務凈利潤同比大增90%以上。按恒大2017年核心業務凈利潤為405.1億估算,其2018年核心業務凈利潤達770億以上,再度刷新行業最高紀錄。
所以,只要恒大健康發展,并且決意好好造車,舍得往造車上投入資源,那么資金自然不是問題。而有充足的資金,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出牌機會,畢竟活得久,贏的機會總是會更大。
總體而言,恒大造車,除了優勢和劣勢之外,還存在兩方面的風險。其一,房地產本身的發展充滿了未知數。在過去的一年里,曾經風光無量的王健林突然暗淡了下來,碧桂園深陷危機,預示著這個行業的輝煌或許在瞬間就能坍塌。一個有意思的參照是,華夏幸福的王文學也曾雄心勃勃地要進軍出行領域,并砸下重金,但在去年,華夏幸福后院起火主業出現了危機,王文學只好果斷全面退出出行領域。
其二,并不是什么事,都是有錢就能做好的,更何況造車還是一件難上加難之事。恒大用錢堆出了一個令人矚目的恒大足球來,但同樣是恒大的親兒子,恒大冰泉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所以,恒大汽車終究會成為令人矚目的恒大足球,還是會成為暗淡無光的恒大冰泉,或許連許家印也不知道,并且也主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