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交通,奇點已至,出行行業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智能交通出行體系正在搭建,下一代交通工具已經橫空出世,未來出行方式即將發生改變。

在未來交通峰會上,AeroMobil CEO Juraj Vaculik、景馳科技創始人兼CEO王勁、高德集團副總裁董振寧和主持人Pingwest品玩創始人駱軼航圍繞“共享出行時代交通管理痛點和解法”進行了深入探討。
駱軼航:第一個問題, Juraj Vaculik為什么選擇 “Flying Car”?其他嘉賓如何看待“Flying Car”和飛行汽車,自動駕駛系統,能夠為飛行汽車做點什么事情?
Juraj Vaculik:飛行汽車能夠整合所有不同的交通方案,可以取代大部分的汽車,基本上取代所有的汽車。客戶和使用者需要整合飛機和汽車那么,就把這兩個加起來,把飛行和地面交通整合起來,也就是飛行汽車。
董振寧:高德實際上是在提供基礎設施服務,高德所積累的數據能力和技術能力隨著交通工具進展,本身也在不斷迭代和進化。高精地圖技術和高精定位技術已經成為無人駕駛技術的基礎,也將為未來無人飛行汽車做出貢獻。
駱軼航:現在無人駕駛或者自動駕駛領域,軟件層面、操作系統層面是非常割裂的。現在一些公司,想做自動駕駛開放平臺,把自動駕駛資源開放給別人,我們非常公允的去看,這個事情本身能不能做到?自動駕駛操作系統會是通用的操作系統,還是相對一對一的操作系統?
王勁:很有挑戰的話題,但“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它夠成了路”。今天什么樣的系統會成為標準?關鍵是看它是不是得到社會承認。今天很多系統也會把自己開放出來,開放跟開源不一樣,當它開放以后,它就逐漸成為實際上的標準。所以,關鍵看系統是否做的足夠安全,在無人駕駛產業上,是否能引導整個產業的足夠健康和強壯。第三,在商業模式上能得到民眾足夠大的支持,大家就都來用。不管是不是開源,都會成為真正標準。
駱軼航:如何看待飛行汽車接入自動駕駛或者操作系統的可能行?飛行汽車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做到無人駕駛嗎?
Juraj Vaculik:我非常贊同,首先最終的結果要看受眾是否接受。從A到B這固定點行程,充分利用無人駕駛,通過計算機測算也能夠進行非常好的控制。無論是從地面,還是從天空而言,現在我們在這個領域,也和其他自動駕駛系統公司進行合作,我想這能夠使自動飛行汽車更為安全。
駱軼航:如何看待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高德做過哪些準備?
董振寧:我本人對無人駕駛持樂觀,但是還應相對謹慎一點,尤其在中國,不是在全世界。高精地圖為智能駕駛已經做了很多工作,重要的是兩個核心能力,一個是地圖數據,包括高精地圖數據和動態內容能力,因為智能駕駛除了到每個車道級的地圖數據,還要有路上的事件和所有的動態施工信息。
高德未來還會提供新的能力,就是高精定位的能力,提供一米以下的定位能力,直接定位到車道,目前再和很多車廠進行相關技術的驗證,為未來出行方式提供基礎設施。
駱軼航:關于交通擁堵和整個城市治理、環境治理和交通擁堵問題,我們能做些什么?
王勁:汽車使用效率,一輛私家車使用效率是6%,94%時間停在車庫里,占用了城市道路路面。一座城市里,24%路面面積是用來停車的。當無人駕駛的時代來的時候,尤其有了智能出行,有高德地圖大數據支持,能夠預測到比如某個小區,在幾點幾分大概有多少需求,就可以做到汽車智能調動。
同時,小區建了很多停車庫,這是對城市資源、地面資源的巨大浪費。有了智能交通系統進行對接,整個道路網通行效率也會大幅度提升。這樣整個交通效率就會大幅度的提升,交通擁堵就會大幅度下降。
董振寧:另外一個還在云端演進,整個城市的交通管理和調度在不斷演進和進化,這兩種技術還是在端的技術上的進步。對于飛行汽車,好處是不占路權,但是一樣也消耗資源,消耗的是空中的交通資源。對于無人駕駛最大的好處是安全,它可以解決地面的路權和擁堵的問題,解決城市擁堵問題,不能從單一的一個維度,我們必須是兩個維度一塊看,還有我們的大腦要不斷的進化。
駱軼航:關于成本問題,新計劃,新技術和出行方式,將以什么樣的代價和成本接受它?
王勁:現在L4,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最昂貴的部件叫激光雷達,全世界只有兩個公司能夠成規模的量產激光雷達,即64線以上高密度的激光雷達。另外一個公司就是Google,也能生產64線激光雷達。今年年初報道表示,當大規模量產的時候,十萬顆、百萬顆的時候,64線激光雷達大概成本在500美金左右, 可以做到500美金成本,就是量產的時候。
Juraj Vaculik:規模經濟是可以降低成本,尤其做創新企業。同時,作為一些創新企業,打造新的創新交通模式,肯定要為終端用戶考慮。要做飛行汽車,要考慮到經濟效益。飛行汽車成本就是只有燃油和停車費用。
駱軼航:對未來無人駕駛,或者飛行汽車,或者更好的導航系統,更好的動態數據人工智能預測系統,我們對自己有什么樣的要求?第二,對數據平臺、平臺供應方,對導航系統,有什么樣的期待?
董振寧:高德要對不斷的未來的出行工具進行洞察,一旦它變成公共服務的形式,要迅速把它接入到平臺中。AeroMobilCEO講演的時候,他在說,從起點到終點,他希望用一個工具就滿足全部需求。我們目前一直在為我們的用戶提供這種一站式的服務,但是我們用戶是需要更多的個性化的服務。更關鍵的一點,就是城市大腦在進行進化,系統就有最準確的數據。一個城市, 80%以上出行都接入云端大腦,我們就可以在云端對每個客戶的出行經過調度,同時還可以對整個社會交通管理系統進行優化,對公共出行交通系統進行優化,對交通設施系統進行優化,以及對公安干警的交通組織管理的系統進行優化。
Juraj Vaculik:城市大腦概念確實能幫助城市發展更加優化。城市在不斷的變革,每次有新的交通工具,可以有新的規劃。
駱軼航:三位都提到平臺系統對城市設計、智能出行提供更多的支持。今天談到,第一出行工具怎么進化,怎么有突破性的顛覆和進化。第二,智能出行背后的平臺,我們本身怎么實現數據進化,功能進化,服務功能進化和維度進化,謝謝三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