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財富雜志公布了今年的世界500強榜單,作為上榜數量第二大國家,中國企業上榜增速大有超越美國的態勢。但在宏觀經濟學界來看,過大的工業占比以及利潤差距是此次世界500強給中國企業找到的兩個發展病根,可能一時不會發作,但已開始隱隱作痛。

上榜中國企業行業分布
經濟學界將大企業的形成歸結為以下幾個因素:第一、核心技術。第二、規模經濟,也就是成本優勢。第三、對供應鏈的管理能力。第四、品牌價值。第五,資源壟斷。

六家上榜車企近三年營收、利潤、凈利潤表
隨著中國企業的發展,中國企業從過去大企業結構相反發展的病態逐漸調整過來,開始從過去的資源壟斷逐步恢復到規模經濟與對供應鏈的管理能力上,尤其是汽車行業,2017年入榜的6家中國汽車企業中,從過去的單純追求規模,開始向對供應鏈管理轉變,甚至類似吉利、上汽等企業向核心產品技術上謀發展,這與兩年前世界500強汽車企業的發展模式有了質的變化。

六家車企2016年營收、利潤對比
中國大企業的發展模式已經逐漸改變為:規模經濟第一,供應鏈管理能力第二,品牌價值第三,資源壟斷第四,核心技術第五。雖然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在核心技術上仍需努力。
作為制造業的汽車企業,與2年前被合資車企牽著走的情況相比有了較大改善,具體表現在:
第一,中國車企過往依靠的資源壟斷背景逐漸失效,雖然部分國有合資車企核心技術仍被跨國車企牽著走,但自主品牌的發展已經有了獨有的特點。

2016年中國乘用車市場份額對比
第二,自主品牌成本優勢突顯。過往由于20萬元價格以上一直由德系品牌與部分美系占據,其次日系與韓系,再者才輪到中國品牌的格局。往往促使自主品牌必須依靠價格戰生存,因此在產品質量保證的情況下,自主品牌一直無法利用成本優勢實現技術突破。但從2015年開始,吉利、上汽等自主品牌開始探尋出核心技術,從而實現規模效應,加快成本下探,在這一基礎上已經嚴重影響了合資品牌在華發展,尤其是以法系、韓系為首的合資企業。
第三,供應鏈管理能力出現提高。目前中國車企正謀求品質化,以往零部件沒有獨有的核心技術、全部按照價格進行外在選購的情況逐漸減少,自主品牌開始謀求供應鏈的深入管控。
盡管出現了可喜的進步,但在500強中的6家汽車企業中也存在著一定問題:

6家中國汽車企業凈利率
1、利潤率不高的現象明顯,尤其是國有企業。一般房地產行業的利潤率保持在7%左右,汽車行業利潤率在4%左右。梳理發現6家企業中,除了上汽集團與吉利外,其他國有車企的利潤率都未達標。這表明,中國汽車企業利潤率還有待提高。
2、國有車企過度依賴合資車企現象仍很嚴重。在上榜企業中,5家國企主要營業額與利潤大部分來自合資企業。
3、民營車企發展迅速,以吉利為代表的自主品牌已經表現出持續向上發展的態勢,因此未來中國民營車企發展將從規模走向核心競爭力趨勢。
如何才能保證未來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既多又好?我想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的幾個觀點值得借鑒,同樣也適用于汽車企業。
首先,企業要在產品研發上增加投入,增強自身開發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能力,別人的技術終究有限制,利用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依賴甚至任其指揮。
其次,企業需多渠道打造自身品牌,同時要提高自身供應鏈管理能力。
最后,千萬要警醒過度追求規模,這也是世界500強排名的基準,只看營業額,不看利潤和其他指標。隨著中國資本市場趨熱,各行業正面臨著熱錢的誘惑,甚至一些企業放棄原有行業的發展規則,完全按照資本市場的規律運作,不惜放棄利潤、跑馬追求規模,達到吸引資金的目的,這是需要警醒的。
同時政府也需要認清,政府扮演的角色絕不是將全中國的企業合并成一家,“捏造出”世界500強的第一名,而是應該按照市場的健康發展,在合并企業、尋求做大的同時,嚴格按照獨立的反壟斷標準審查,是否符合社會利益,是否能夠引導企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附:2017年財富全球500強汽車企業榜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