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蘋果向市場釋放了重磅消息:取消長達十年的汽車制造計劃,轉而專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
據悉,這一戰略轉變是由首席運營官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和負責該項目的副總裁凱文·林奇(Kevin Lynch)共同做出的。兩位高管告知員工,隨著公司戰略重心的調整,原本負責汽車項目的團隊將逐步轉移到人工智能部門,成為蘋果日益關注的優先事項。
這一決定對投資者而言是一則利好消息。蘋果股價應聲上漲,收盤價達到了182.63美元,漲幅約為1%。
網友們點贊,理想CEO也發文支持蘋果的決定!
與此同時,整個汽車行業正面臨著市場需求下滑和生產瓶頸的壓力。制造商們開始轉向生產更多混合動力車型,并削減電動汽車的價格、產量目標和盈利預期。甚至電動汽車領域的領軍者特斯拉也預警今年的擴張速度將顯著降低。據瑞銀集團預測,美國國內電動汽車銷量增速將從2023年的預估47%下降至今年的11%。
十年難磨一劍
新能源汽車企業如特斯拉、蔚來和小鵬,雖然起步較晚于蘋果,但在蘋果猶豫不決的關鍵時期快速崛起,如今已成為行業中實力強勁的領軍企業。而小米則在宣布進軍汽車領域僅三年后即將推出首款車型,與之相比,蘋果在汽車領域的步伐顯得過于緩慢。自宣布進軍汽車行業至今已有10年時間,蘋果最終放棄造車或許也是出于無奈之舉。
考慮到市場狀況和利潤前景,蘋果最高管理層在最近幾周內敲定了這一決定。盡管放棄了實體車輛的制造,但這一戰略的轉變將使蘋果得以集中資源,將注意力和投資重心轉向具有長遠盈利能力的人工智能業務。
造車不如AI
蘋果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或許是一步明智的戰略舉措。放棄電動汽車,轉向資源投入到具有長遠盈利能力的AI業務,有利于蘋果實現更優的發展路徑。同時,蘋果將繼續優化CarPlay軟件,使其更加深入地融入車輛控制系統和娛樂系統,此舉雖不直接與汽車制造商競爭,卻能通過提升該軟件的普及度,加強蘋果在車載生態系統的影響力。
隨著蘋果將重心轉向人工智能,我們可以期待看到該公司在AI領域的更多創新,為用戶帶來更智能、更便捷的產品和服務。這一轉型戰略標志著蘋果在未來的發展路線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雷軍的造車夢還有活路嗎?
小米創始人雷軍表示,造車是他最后一次創業,要為小米汽車而戰。這或許確實是雷總有個崇高的造車夢,但造車,同樣能夠讓小米“活下去”,并活得更好。
創辦一家企業,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新的業務增長點就是溫水煮青蛙,早晚要被時間熬死。
所以幾乎廝殺白熱化的手機企業,擠破頭也要做自己的生態,甚至不惜進軍智能設備、乃至智能家居領域,“跨界地”分一杯羹。
蘋果和小米都在努力尋找未來的增長點,蘋果選擇了人工智能,而小米則決心進軍汽車領域。這一切都表明,企業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尋找新的發展方向,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