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合汽車的停工停產事件引發了廣泛討論,公司內部問題的暴露,員工降薪和尋找新工作的現象,以及對創始人丁磊“造車夢”的質疑,無不讓人對高合汽車的前景感到擔憂。
然而,一個關鍵問題浮出水面:誰能拯救高合汽車?
2月21日晚,理想汽車CEO李想在微博上發表了關于汽車企業合并與收購的看法,引發了廣泛討論。
李想認為,國家應該建立和引導汽車企業的合并與收購體系,包括資質相關的問題。他指出,未來將有不少新品牌會遇到經營和資金的問題,而經營不善而并購產生的社會損失相對于經營不善倒閉的社會損失更為輕微。他舉例美國汽車市場,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也出現了上百個車企激烈競爭、合并的情況,這為中國汽車市場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此次言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反響。有人建議李想可以在這方面“出手”,對此,李想則表示,理想汽車已經在這個方向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早在2021年,理想汽車就成功收購了北京現代的工廠,并計劃投入60億美元打造理想智能超級工廠。
他提到,通過改造北京現代的工廠,理想汽車已經生產了理想MEGA,為中國汽車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示范。
高合汽車的成與敗
高合汽車2月停工停產的消息曝光了公司內部的深層次問題。從員工工資發放不足以及銷售渠道的紊亂,到產品定位問題和資金困難,這一系列困境暴露了公司目前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高合汽車的創始人丁磊雖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一定的影響力,但與其他創始人相比,他的低調和在融資方面可能的經驗或資源不足,令人擔憂他在面對挑戰時的競爭優勢。
毫無疑問的是,公司銷量低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歸咎于產品定位問題。
與成功企業如理想汽車和蔚來汽車相比,高合汽車的高端定位并沒有為其帶來銷量上的優勢。
盡管去年推出的第三款車型HiPhi Y定價在33.9萬-44.9萬元之間,但并未取得預期的銷售成績。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即使高合汽車復工,也難以擺脫資金困境和市場挑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丁磊的“造車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高合站在ICU門口,如何活下去?
無論是背靠大樹好乘涼還是依靠自我造血能力,都是擺在面前的兩條路。
高合汽車曾在自我造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雖然其產品在市場上具備一定競爭力,但定價和市場定位并不合適,導致銷量不佳。即使如此,高合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如高端品牌資產、車輛生產平臺等。然而,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高合必須尋找新的出路。
一種可能的出路是尋求資本的幫助。雖然當前市場對新能源車企的投資環境并不樂觀,但地方國資或大型車企可能會成為高合的救命稻草。這些資本的介入可能會給高合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資金支持,使其有機會重新站穩腳跟。
另一種出路是尋求收購或合并。通過被其他大型汽車集團收購,高合可以作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的形式存在,借助集團內走量產品的盈利來維持生存。這種方式需要長期的寂寞耐心,但有可能為高合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誰能幫丁磊?
當樂視汽車倒下時,丁磊曾有選擇急流勇退的機會,但現在看來,他似乎已無退路。
高合汽車與華人運通可能是這位汽車老兵的最后一次創業。
至于他的政商背景是否能拯救高合汽車免于垂死掙扎的邊緣,或許在3個月或6個月后,我們就會得到明確的答案。
這時,問題來了,誰能夠幫助丁磊實現他的“造車夢”?
理想汽車的CEO李想提出了收購高合汽車的可能性。
然而,除了理想汽車之外,還有一個備受矚目的企業可能成為高合汽車的救命稻草,那就是華為。
作為一家科技巨頭,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擁有豐富的技術和資源。近年來,華為已經開始布局智能汽車產業,并與多家車企展開合作。如果華為能夠介入高合汽車,并利用其技術和資源,或許能夠幫助高合汽車度過難關,實現重生。或許,高合汽車有機會成為“第二賽力斯”。
寫在最后
高合并非第一家面臨困境的新勢力品牌,顯然也不會是最后一家。
下一個離場的新能源車企將是誰,我們難以預料。
然而,高合和威馬所經歷的挑戰足以喚醒仍留在競技場上的其他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