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主要探討技術和成本問題,當下不同車企的技術路線,特別是典型的國內企業(比亞迪、上汽、廣汽等),以及外國企業導入插電式混合動力的策略。【第一篇】
全球插電混合動力汽車市場整體規模并不大,2017年的銷量總計38.42萬臺,而從2010年到2017年底,全球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保有量為118萬臺。從市場分布來看,主要在美國、中國、日本、荷蘭、英國和德國,市場集中度比較平均。
美國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啟動較早,早期有通用汽車的沃藍達(Volt),隨后其他廠家也開始跟進,如福特的C-max、Fusion PHEV,豐田的Prius PHEV和寶馬的插電混合動力(3系、X5)等。
中國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主要由比亞迪和上汽兩家推動,雖然與純電動汽車的快速增長和上量相比并不能相提并論,但是在全球范圍來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
歐洲市場比較分散,以西歐地區(英國、德國、荷蘭和法國)和北歐(瑞典和挪威)為主,市場規模總量為10萬臺,整體上與美國、中國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
日本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企業主要有豐田(Prius PHEV)和三菱(Outland PHEV),市場規模比較小,目前存量為10萬臺。
即使有政策支持,由于汽車系統比較復雜,使得開發速度與傳統燃油車相近,在迭代較慢的情況下,很多車企開始考慮在原有車型上批量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的配置,模糊的技術差異,使得消費者對于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特征辨識度并不清晰,因此未能出現類似的普銳斯的效應,時間久了,一些插電混動汽車的市場認可度并不能持續。
在同樣條件下,純電動汽車的發展速度更快,很多車企都開始對這個過渡性品類重新思考。基于中國和美國兩個最大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我們來做一個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路線的判斷。
從市場分布來看,豪華車企做插電式混合動力是比較占優勢的,由于品牌本身的支撐,并不需要7500美金的退稅也能得到穩定的用戶支持。中端品牌里,通用、福特和豐田三家對于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定價策略就要矛盾許多,在總數上也只能分到2萬臺左右,從這個層面來看,插電混動品類在美國的成長空間有限。
目前,由于插電式混合屬于新能源汽車,可以進入補貼和推廣目錄,國內汽車企業占據主導地位,主要玩家是比亞迪和上汽。
因此,預計2018-2019年,豐田在中國市場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卡羅拉和雷凌以后,如果定價策略足夠激進,將對整個中國的插電式混合動力價格體系產生直接的影響。
并聯的方式,簡單而言,P的定義就是電機的位置,放在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的數字代號為準:
P0 電機置于變速箱之前,皮帶輪。
P1 電機置于變速箱之前,與發動機曲軸相連。
P2 電機置于變速箱的輸入端,在發動機與變速箱之間P2.5:在DCT的變速箱內,在一根軸上放入電動機,達到動力輸入的效果P3 電機置于變速箱的輸出端,與發動機分享同一根軸,同源輸出。
P4 電機置于變速箱之后,與發動機的輸出軸分離,一般是驅動無動力的輪子。
本田和上汽的串并聯技術則通過控制離合器的開合實現不同的混動模式。嚴格來說,這種依靠電機控制和發展的技術,更加偏向電動車一些。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在全球短期內達不到40萬輛的規模,需要從技術、成本方面去進行深入比較,下一篇研究我們將在不同的細分車型上嘗試核算這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