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廣汽集團發布了第五屆董事會第71次會議決議公告,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公司董事會換屆選舉的議案》,董事會提名曾慶洪、馮興亞等11名人士進入董事會候選人名單,其中曾慶洪、馮興亞2人為執行董事候選人。該議案尚待公司股東大會審議批準。廣汽集團公關部負責人也對有關媒體表示,曾慶洪將會延遲退休,而曾慶洪延遲退休的目的就是將廣汽集團的轉型進行到底。
曾慶洪的延遲退休體現出背后兩點信息:第一,廣汽正處于轉型關鍵時期,需要掌舵手坐鎮領航;第二,廣汽向科技公司轉型的決心已經勢不可擋。
抓住核心賽道 布局重點產業
但不同于吉利跨越海陸空的“異想天開”,也不同于長城枝繁葉茂的“全面開花”,廣汽的轉型之路走得按部就班、不露鋒芒。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曾對集團畫像做過解讀,他表示:“目前汽車行業都在講‘新四化’的轉型,但廣汽的改變并不完全基于轉型的愿望。我們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上走了一條新式、創新的到路,它是一個新的賽道,不僅是轉型的問題。”
的確,在“新四化”浪潮下,廣汽緊抓電動化和智能化兩條技術路線。從2020年起,總投資超450億元的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開始建設投產,并致力于打造出GEP純電動車專屬平臺、構建Aion系列的全方位產品矩陣,為其新能源板塊構建一個全新的產業鏈。
2020年9月26日,北京車展上,廣汽集團重磅發布了廣汽數字化加速器GDA項目,明確了數字化3年轉型目標和實施路徑。其中打造大數據平臺和運營平臺兩大“基礎設施建設”是夯實廣汽數字化根基的首要任務,主要目的在于實現營銷個性化、大供應鏈智能化、產品開發協同化、管控透明化,建成全價值鏈的智能運營體系。
今年4月9日,廣汽召開“2021廣汽科技日”發布會,再次向大眾表明向科技公司轉型的決心。廣汽重磅推出了圍繞電氣化的動力電池技術戰略“中子星戰略”,帶來了有效緩解電動車里程焦慮的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和能將電動車充電時間大大縮短的超級快充電池技術,以及代表廣汽在智能網聯領域最新成果的ADi-GO 4.0智駕互聯生態系統。
與此同時,廣汽成立巨灣技研、星河智聯,加快高科技的自主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廣汽與騰訊合作率先實現微信上車;與華為合作共同開發L4自動輔助駕駛汽車,并計劃于2024年量產;與寧德時代、國網電動、南網電動及3家電信公司的合作也在深入推進。此外,廣汽還通過廣汽資本投資了地平線、粵芯公司等芯片項目以及清陶發展、中航鋰電等電池項目,加緊完善在智能網聯、動力電池以及車用芯片等關鍵核心領域的布局。
自主+合資 兩條腿走路
廣汽深知,要實現全面科技化轉型,單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的,汽車產業鏈特別長,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整個產業的方方面面,單靠一個企業很難完成。所以馮興亞也毫不避諱告知所有人:“從一開始廣汽集團就確定了一個總體的原則——開放合作和自主創新相結合,兩條腿走路。沒有自主創新就沒有自己的東西;沒有開放合作,可能就不能走到行業發展的最前沿,失去了很多對先進技術掌控利用的機會。”
這一點從廣汽旗下科技公司的不斷成立可見一斑。其旗下全資子公司有:沈陽好車芝嘛科技有限公司、埃安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祺航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汽車集團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省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和大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涉及領域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傳統汽車零部件如發動機的技術研究;另一方面對新能源汽車研發、人工智能應用軟件開發及應用、智能網聯技術等新興領域的研究。
廣汽通過合資或參股成立的科技公司可謂琳瑯滿目,它們也為廣汽的轉型提供了直接的助力。如聯通智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為用戶提供車輛信息化行業綜合服務,為智能交通各要素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支撐,具備開放、互聯互通、大數據匯聚、實時響應等要素,為城市智能交通的構建提供解決方案;彩虹無線(北京)新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基于前裝車聯網大數據的服務運營商,以“車聯網大數據的價值創造者”為使命。它們都以數據處理、計算機系統服務等為主營業務,為廣汽的智能網聯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由廣汽集團牽頭,廣汽資本、廣汽研究院先導技術團隊與第三方戰略伙伴持股平臺共同出資成立。巨灣的超級快充鋰電池于今年9月搭載在廣汽埃安車型上,可實現5~8分鐘充電80%。
北京易航遠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智能駕駛科技公司,專注于提供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業務包括汽車動力學軟件、汽車控制系統軟件開發及銷售,目前已實現Autopilot產品化,應用于L4級的深度學習技術研發也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通過合資邁入轉型之路,無疑為自己捆綁了更多的盟友,廣汽的科技轉型正在“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狀態下逐步開展。
子品牌先行“反哺”助轉型
近年來,廣汽著力瞄向自主品牌事業版塊,大力促進自主車企的發展,成立了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兩大自主品牌,更加注重自主研發,全力邁向轉型之路。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汽車分析師張翔認為相較于吉利和長城,廣汽的轉型跨度不大,且方向比較集中,主要圍繞智能網聯和新能源三電核心技術領域,轉型規劃略顯保守。
廣汽埃安成立后憑借4年來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高科技新能源車企的代表,廣汽埃安技術中心工程師許俊海指出,廣汽埃安首次實現了埃安全系車型技術向合資品牌的反向輸出,例如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廣汽三菱都應用了其研發的電動車型技術,重新定義了新時代下的“合資關系”。
近年來,與百度、騰訊、華為等科技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為廣汽科技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許俊海舉例道,5月,廣汽埃安與一家科技公司在自動輔助駕駛開展合作,雙方共同從線控底盤、自動輔助駕駛傳感器與系統集成等基礎維度,全新定義并開發一款可投入規模化應用的全無人駕駛新能源車型,并全速推進量產。
縱觀廣汽轉型布局,其實不難發現,無論是抓住核心優勢技術,還是以廣汽埃安作為新能源市場突破口,廣汽想走的都是“從小到大”的進階之路。“聚點成線,匯線成面”,核心技術成就自主品牌強勢登陸,子品牌再助力集團全面轉型,長此以往,循序漸進,廣汽集團轉型將迎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