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該論壇上,不同于汽車產業上下的切入角度,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等專家圍繞吉利入股戴姆勒集團這一熱點事件,從國際經濟、文化融合等方面了解讀中國汽車在國際大背景下的新使命與新機遇。
姚景源:要用改革開放思維解決汽車核心技術問題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
中國汽車正重新站在國際化發展的十字路口,與十年前吉利并購沃爾沃的時代不同,今日中國汽車的國際化進程中更多的是參與并引領整個世界汽車的變革,不再僅僅聚焦和滿足于國內市場。
另一方面,從事經濟工作最重要的是找準時代矛盾并圍繞主要矛盾發展和投資等。改革開放之初主要矛盾是溫飽,和溫飽關聯度最高的產業就是吃、穿;如今已經是由衣食到住行的轉變,因此李書福轉型到汽車產業是其成功的第一步。中國有三市:“股市”、“樓市”和“車市”,其中老百姓唯一不罵的就是“車市”,因為它的性價比在不斷提高、價格不斷下降。
汽車行業發展到現在,一方面我們要為其成就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意識到問題所在,汽車產業現在的問題是大而不強,不強的原因在于缺少核心技術。七八年前中國進行過技術引進,但問題在于并未消化,這說明我們在創新、創造上出現了問題,因此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用改革開放的思維解決核心技術問題。
2010年李書福收購沃爾沃時,國內很多人并不看好;吉利參股戴姆勒到現在也出現了不同的觀點和說法,但這應該擁護,因為這是中國汽車行業在經過40年發展,所經歷的最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國汽車工業的規模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從量變到質變的時刻到了,因此李書福參股戴姆勒就是中國汽車產業邁出的堅實的一步,這具有歷史里程碑意義。
侯云春:經濟全球化下中國汽車挑戰和機遇進入2.0時代

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表示,全球汽車面臨的大變局,首先是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帶來的。侯云春將其總結為一主多翼。一主是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多翼是材料技術、能源技術、生物技術等深度發展和高度融合。這樣一主多翼的新一輪技術革命的特征,給產業的組織方式、行業的分工、企業的管理以及從研發生產、流通到消費,帶來了一系列深刻的革命性的變化。
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給汽車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巨大挑戰。無論是經濟全球化,還是中國對外開放,都進入了一個2.0時代。目前,中國汽車現在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已成為汽車生產、消費大國,但是大國不是強國,要想真正使中國的汽車行業強起來,就必須在提高汽車行業的技術水平,在跟上甚至引領汽車行業新一輪技術革命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國汽車的高質量發展。
李稻葵:吉利完成多次跨國合作的關鍵是文化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另外,對于吉利入股戴姆勒,這意味著李書福代表中國汽車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而且通過他的運作,能夠造福全人類,這是世界汽車命運共同體的根本所在。
還有要補充的一點是,中國絕大部分企業家所沒有且應該學習的,就是李書福會搞“洋務”。李書福反復講并購成不成功,關鍵是文化的整合。收購沃爾沃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瑞典的文化和中國的文化,尤其吉利最早是基于浙江南部的文化,怎么能夠與海外企業融合在一塊。對此,他抓住了核心問題,并購成不成功,不在于資金、董事會席位,而在于文化能不能真正融合,能不能講上話,能不能在一塊開會,能不能理念統一起來,中國人講統一思想,勁往一個地方使,這是關鍵。
王曉明:中國汽車產業正處在一個革命性、轉型的十字路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曉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曉明從產業發展大趨勢角度分析,中國汽車產業現在正在處于一個革命性、轉型的十字路口。隨著汽車產業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比如節能、環境等也不能單靠技術手段解決。其中,商業創新模式不失為一種發展趨勢。
汽車社會從10億進入到20億,意味著要從第二次工業革命汽車產業和社會的主導形態,轉向第三次工業革命下的汽車產業和社會的主導形態,沒有這樣一次模式的轉型和轉換,未來的汽車社會就無法實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汽車主導形態是石油加內燃機加傳統的燃油汽車、高速公路;而第三次工業革命下的主導形態變為電力、電池加電機、電動汽車、車聯網、自動駕駛以及生產方式的個性化定制,還有商業模式的革命性創新。由此帶來的消費市場和產業組織的變化。未來汽車產業正在形成新的格局,從傳統鏈式的格局到未來網絡狀的格局。
在本屆論壇中,專家學者除了進行對吉利入股戴姆勒這一事件進行解讀外,還分別提出了四項建議。

侯云春:中國汽車需要在“減量經濟”上做文章
吉利參股戴姆勒,合作是擺在首位的,關鍵是看雙方的合作方向是向哪個方面傾斜,是發動機技術還是智能控制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汽車合作上,中國發展電動車的幾個關鍵因素尚未解決,一個是鋰電池動力技術,再一個就是礦產資源開采使用有限的制約。
另外,如今中國千人汽車的保有量直線上升,國內汽車市場容量也趨近飽和,到了由“量”向“質”的轉變時節,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對國內消費者在汽車文化和文明上的一個普及。
首先就體現在汽車的使用效率上,經濟學上有“增量經濟”和“減量經濟”的說法,眼下中國需要在“減量經濟”上做文章,租車、共享出行就是最好的貫徹手段。從生產角度講,量雖然減少了,但是效率是提高的,既節約了資源,從長遠角度講也符合行業健康發展的需求。因而,李書福入股戴姆勒,就是在決定未來汽車向移動出行服務上所做的前期投資。
姚景源:李書福不是去當官,而是要融入戴姆勒集團
首先吉利參股戴姆勒并不是說李書福要領導戴姆勒,而是借助此次與世界一流汽車集團的合作來學習其核心技術,以此融入全球汽車行業。
再者,中國汽車行業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汽車年產量已接近3000萬輛,2017年是一位數的增長,在之前幾年都是兩位數增長。今后一個汽車企業想要靠數量增長去獲得發展、利潤和成績是很困難的。若一味地追求速度,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就會更加尖銳。
中國汽車工業眼下要做的是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而在改革開放下涌現出的諸如吉利這樣的企業,過去仰仗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支持,如今,是時候反饋世界經濟了,走出去,融入全球汽車行業、融入整個世界經濟就是一個最好的出路。
水皮:傳統車企要拋卻歷史地位的包袱和障礙 擁抱智能技術

著名財經評論家、《華夏時報》總編輯 水皮
著名財經評論家、《華夏時報》總編輯水皮則對吉利參股戴姆勒有兩方面的建議。首先是要吸取智能手機擠占直至消滅普通手機成長空間的教訓,以戴姆勒和吉利為代表的傳統車企要想避免成為下一個諾基亞或愛立信,就必須跟上時代發展潮流,而不是在面臨巨大技術變革時,讓過去的歷史地位成為包袱和障礙。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就是要擁抱智能汽車和無人駕駛技術等,同時還要跟進中國和美國等多方面的標準來制定新技術的發展時間表。
第二是針對戴姆勒集團的一點建議,如今李書福領導的吉利汽車在國內市場有足夠的話語權,其銷售渠道的鋪設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奔馳過去幾年在中國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如果可以借助李書福的經驗,借助吉利在中國市場的實踐,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其市場占有率還會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隨之而來的是戴姆勒集團業績的提升,因此,吉利參股戴姆勒是一件好事。
王曉明:個性化出行將成為互利共贏的關鍵領域
李書福在每年的兩會提案中都時刻關注汽車的社會發展問題,且這個關注有一個明顯的發展變化,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起先是受到家庭收入的影響,隨之是城市限購、環境和能耗上的約束,再到如今開始向出行這個宏觀的領域轉變。
在個性化出行方面中國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而且這個空間里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高端出行。吉利參股戴姆勒就是看中了未來在這個領域的建樹,通過發揮戴姆勒在高端汽車領域的地位來為高端出行提供一整套服務方案。
反過來說,戴姆勒對中國市場的需求是巨大且依然在擴張的,無論是自動駕駛技術還是在共享出行方面,中國都是戴姆勒推進先進技術和服務的試驗田,因此這是一個雙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