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汽車近日宣布了一項重要決定:從2025年4月起,將把汽車零部件采購價格上調10%-15%。這一調整直接反映了當前汽車制造業面臨的成本壓力。
漲價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特別是鋼鐵、塑料和半導體等關鍵材料;
其次是日本國內能源成本居高不下,電力和天然氣價格較往年顯著上漲;
最后是人力成本不斷增加。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零部件供應商的運營壓力與日俱增,加劇零部件供應的不確定性。豐田采購負責人熊倉和生表示,此次調價旨在幫助供應商緩解經營壓力,確保供應鏈的穩定運轉。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調價將對整個產業鏈產生連鎖反應。對于大型供應商如電裝、愛信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他們的利潤空間將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對于議價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而言,盡管豐田的調價政策提供了一定支持,仍有約12%的中小型供應商可能仍然難以完全轉嫁成本壓力,這種情況可能會加速行業整合進程。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部分車型的價格調整。事實上,北美市場的雷克薩斯部分車型已經出現了2.5-3.8萬元的價格上漲。
供應鏈即核心競爭力
在電動化轉型方面,這一戰略展現出獨特優勢。豐田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通過提高采購價維持現有供應鏈穩定,另一方面積極布局下一代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其與供應商聯合研發的固態電池項目已取得突破性進展,預計2027年可實現量產,這將顯著提升未來電動車型的競爭力。
市場反饋也驗證了這一策略的可行性。在歐洲市場,豐田插混車型銷量同比激增139%,這一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合理續航+穩定供應”的產品策略。分析人士指出,豐田通過供應鏈協同效應,成功將插混車型的生產成本控制在行業平均水平以下。
數據顯示,豐田供應鏈中斷風險比行業平均水平低40%,這得益于其獨特的供應商關系管理。目前,行業正在從“單一成本優先”轉向“成本與供應鏈韌性并重”的平衡策略,實際上供應鏈韌性本身就是一種成本優化手段。在全球汽車業動蕩轉型期,豐田用行動證明:穩定的供應鏈不是成本,而是最寶貴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