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商報》報道,為了降低電動智能設備的成本,smart品牌CEO Katrin Adt正在尋找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合作伙伴,而戴姆勒集團已與吉利汽車在內的合作伙伴就在中國生產samrt事宜進行過討論。值得注意的是,戴姆勒集團最大單一股東李書福正是吉利汽車的董事長。
smart,這個命運多舛的品牌在2000年被戴姆勒集團100%控股以來,已經累計虧損了數十億歐元。疲軟的銷量成為束縛smart提升盈利的枷鎖——2002年創下的15萬輛銷售記錄,成為smart時至今日仍無法逾越的鴻溝。2018年smart品牌全球銷量出現了4.6%的同比下滑,跌至12.88萬輛。相比之下,寶馬集團旗下定位與smart相近的MINI品牌全球銷量則高達36.15萬輛。
而smart嚴重的“財政赤字”也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整個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部門的投資回報率。2018年,該部門息稅前利潤下降18%至72.16億歐元,回報率也從9.4%降低到7.8%。戴姆勒集團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奔馳汽車全球總裁的蔡澈博士(Dieter Zetsche)在業績報告大會上表示:我們不會對7.8%的回報率感到滿意,這低于該部門的長期目標利潤率。
康松林推動smart“重生”
2019年5月份,現任戴姆勒集團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奔馳汽車全球總裁的蔡澈博士將正式卸任,其職務將由現任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負責集團研發及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研發的康松林(OlaK?llenius)接替,而后者將成為戴姆勒集團史上首個非德籍(康松林為瑞典籍)董事長。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康松林,這位還有兩個月才正式上任的戴姆勒新掌門人已經開始感受到一些來自外部的壓力。“作為新任首席執行官,必須清除其前任的遺產。其中一個開端就是結束虧損制造商smart的生產。”德國《商報》一篇評論文章言辭尤為激進。
事實上,康松林已經準備在smart品牌上做出改變。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相比極力推動smart品牌的蔡澈博士,沒有smart“背景”的康松林將在今年重新“審視”該品牌。
與此同時,據外媒報道smart品牌CEO Katrin Adt也已經開始在中國尋求合作伙伴,吉利、北汽成為了潛在合作伙伴。而一位消息人士聲稱:戴姆勒就smart與吉利汽車進行過討論。
或與吉利汽車合資國產smart 抗衡長城寶馬MINI
在浩浩湯湯的新能源戰役面前,戴姆勒集團已經開始進行電氣化轉型,smart計劃從2020年開始在歐洲、北美市場將全面停止燃油車的供給,轉而提供EQ Fortwo與EQ Forfour兩款電動車。
但引人深思的是,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同時也是奔馳全球最大單一市場,smart并未引入旗下兩款電動車。與此同時,smart在中國孱弱的市場表現也與奔馳品牌形成鮮明對比,一方面中國市場為奔馳提供接近30%的銷量占比,而smart品牌這一比例還不足10%,而國產化可在短時期內實現銷量的快速增長。而這,這也似乎從側面印證了戴姆勒與吉利合作合資smart的可能性。
而此前,戴姆勒、吉利已經明確表示“雙方將積極探討展開業務合作。”去年10月,戴姆勒與吉利集團展開合作,在中國組建高端專車出行合資公司,雙方持股比例為50:50,計劃在中國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
巧合的是,作為戴姆勒在豪華車領域最大的競爭對手,寶馬已經捷足先登,其早在去年便與長城汽車建立合資公司“光束”,用于投產MINI以及新品牌電動車,這也是寶馬集團在全球范圍內首個純電動車合資項目。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吉利+奔馳、長城+寶馬這兩對CP在品牌、技術、市場等方面有著極大互補性且‘旗鼓相當’的CP未來的合作都值得人們關注”。一位業內人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