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汽車逐漸走進了普通家庭,而作為汽車常規能源的石油,卻高度依賴進口。不僅要消耗大量的外匯,還容易受到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動。再者,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這種能源結構不會一直長久,必然會發生改變。節能環保的新能源汽車就是替代燃油車的存在,在消費和日常維護上也比燃油車劃算。可以說,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基本已成定局。
隨著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車興起,新能源汽車概念十分火熱,一方面,非常多的初創公司開始進入這個領域,想要占據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汽車行業的主力軍,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加快布局的腳步。對于新能源汽車,很多人可能有所誤解,覺得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車就是電動車,沒什么技術含量。
其實,新能源車是泛指采用非常規能源(汽、柴油)的車,包含純電動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氫發動機汽車、其他新能源汽車等。可以說,新能源汽車是個大產業項目,涉及的方面還是挺多的,不是誰想進就能進。
然而,由于新能源汽車是一塊相對強力的增量市場,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所以,不光是從事相關產業的廠商,籌謀布局,就連很多商界大佬都按捺不住,跨界造車。畢竟,資本是逐利的,對于新能源汽車時代,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就看誰能先吃到螃蟹。由于技術所限,走進大眾生活中的新能源汽車并不太多,當前只有少量車型,占領了部分市場份額,還沒有大力普及。
而且,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也沒有得到完善,需要耗費大量的金錢和人力。但是,這依然阻攔不了投資者的熱情,甚至有很多商界大佬都跨界投資。而提起汽車跨界大佬,似乎就繞不開賈躍亭的FF汽車,為了造車夢,樂視的資金鏈都斷裂了。
許家印作為房產大佬,也看好新能源汽車的前景,先是投資賈躍亭的FF汽車,雙方由于控制權之爭,分道揚鑣后,恒大又收購了瑞典的NEVS和卡耐新能源,想要構建完整的汽車產業鏈。董明珠和王健林投資的珠海銀隆,還是有點小波折,卻已經量產。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在汽車市場,造成新勢力已經超過200家,而計劃加入新能源汽車的企業,更是達到300家。就連比亞迪、榮威、威馬、吉利等行業巨頭們,都在新能源汽車上,布局已久,包括模具制造、鑄造、零部件、電池等配套產業跟進和研發。然而,更多的是那種并不太知名的電動汽車,微型的那種生產企業,都開始擠進來了。
相對來說,商界大佬跨界造車,主要是看重新能源汽車的前景,進行提起布局,成功率還比較大。再者,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獲得國家重大的產業支持。對于微型的生產企業來說,資金能力比較弱,研發成本是基于國家補貼而建立的。而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獲得長久優勢,必須要有技術、資金、團隊、市場、產品的支撐,才能走得遠。
蔚來、小鵬、威馬等車企,已經在2018年實現量產交付,而不少造車新勢力在資質、產品、品牌等方面的進度,卻不甚清晰。這樣一來,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很容易被市場淘汰。而且新能源補貼整體退坡,已經初現端倪。有傳聞稱:“新能源汽車補貼整體降幅不低于50%,過渡期3個月,或實行上牌即預撥付部分補貼,取消地補”。現在很多的汽車都是新能源的,可以減少污染,而且更加便捷,也不用擔心油價的上漲,想要全面了解新能源汽車,就要知道新能源汽車技術是如何的!
所以,不管的微型的生產企業,還是有知名度的大規模企業,都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已經有車企上調旗下車型售價,來增加收益點。造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想要造出符合市場的新潮流車,常常要燒掉大量的錢來研發,對于大規模造車新勢力企業來說,尚且艱難應對。初出茅廬的微型生產企業,未來更加需要精打細算。
補貼的減少,會對一部分新能源車廠家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市場競爭就是這樣,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當大浪退去時,我們才知道誰在裸泳!補貼的減少,也正是我們進行對比選擇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