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履新大眾集團掌門人的迪斯,在醞釀了半年時間之后,有望推出自己的全新的施政綱領。
近日,外媒爆料稱,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即將于本月16日召開的大眾集團監事會會議上,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迪斯博士即將提交一份大眾汽車新的十年發展規劃,這份即將討論的發展規劃包含諸多大眾汽車轉型的核心規劃。
作為多年的全球汽車產業的領頭羊,大眾集團未來十年轉型頗受到外界關注,但具體的細節一直都秘而不宣,而這份迪斯親自擬定的大眾集團新十年發展規劃也將揭秘大眾轉型的諸多謎團。
謎團一:與福特究竟合作什么?
自今年6月20日福特汽車與大眾汽車簽署了相關合作諒解備忘錄后,雙方談判一直被外界所關注,據外媒報道稱,未來將涉及包括商用車等一系列潛在合作,雙方意在探尋結成合作聯盟,推進各自在北美、歐洲以及中國市場的布局,以提升銷量來扭轉財務虧損。
但究竟合作什么?合作的范圍有多大一直是個秘密,路透社的報道稱,大眾集團和福特關于自動駕駛和電氣化方面的合作細節也將包含其中,供監事會討論和審批。而這意味著大眾與福特的結盟將進入到實質性階段。一段時間以來,大眾福特的結盟被業內所熱炒。而歐美兩大汽車巨頭之間的結盟被外界解讀為受到縮減成本壓力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迪斯的前任穆倫曾經公布了野心勃勃的電氣化項目,在今年年初的日內瓦車展中,其在“大眾之夜”上公布了集團至2022年斥資340億歐元、啟動大眾汽車集團由傳統汽車制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商的轉變。
在接受汽車頭條App采訪時,穆倫自信地表示:“我們去年獲得了破紀錄的利潤。目前,集團有超過300億的后備金。大眾集團從財務方面和金融方面是非常穩固的企業。在未來,這筆投資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完成。”
但時過境遷,隨著穆倫的離奇“下課”,火線上任新當家人迪斯顯然心中有著自己的一本賬,奧迪、保時捷等品牌新被開除的尾氣造假罰單、遙遙無期的電氣化車型研發燒錢虧損都讓迪斯變得審慎起來。
根據不完全統計,大眾汽車因“排放門”事件,已經陸續復出了282億歐元的代價,而奧迪因違反柴油發動機排放規定被德國監管機構處以8億歐元的處罰。保時捷因為遭到尾氣丑聞調查而下調了2018年度營業利潤預期,把稅后預計盈利由25-35億歐元調整為7-12億歐元。集團利潤”奶牛們”集體斷奶,讓迪斯不得不將削減成本放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
謎團二:奧迪的地位將會被削弱?
頗耐人尋味的是,就在迪斯即將公布自己的新十年規劃之前,大眾集團的重臣、原奧迪一把手施泰德博士剛剛結束了自己長達四個月的牢獄之災,被保釋出獄。而在施泰德被捕入獄接受檢方關于尾氣作弊丑聞調查的四個月里,迪斯也悄然對奧迪這個大眾集團的核心部門進行著改組。
值得注意的是,原寶馬高層、前采購總監馬庫斯·杜斯曼已經轉會至大眾集團,而其作為迪斯的心腹也被視為施泰德的接班人,但目前奧迪集團臨時CEO伯藍·紹特并不愿意將權力拱手相讓,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其就強硬表態,期望可以長期擔任奧迪的掌門人一職,這種和迪斯公開唱反調的言論背后,是圍繞著奧迪品牌在大眾集團內部權力角色的重新分配。
眾所周知,在大眾集團十余個品牌之中,奧迪一直扮演著中堅力量的角色,其不僅在利潤貢獻、技術研發方面占據主導優勢,更為關鍵的是在集團權力中樞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迪斯上臺之后進行的業務分拆過程中,奧迪品牌獨立為豪華品牌序列,身為奧迪一把手自然會大權獨攬,而時任奧迪CEO的施泰德更是未來將全權負責集團的銷售業務。
之前,大眾汽車集團官網聲明稱,集團將構建出6個全新的業務領域及中國地區,并剝離旗下12個品牌,劃歸至量產、豪華和超豪華3個全新的汽車品牌群組。此外,大眾還表示,將卡車和巴士部門為“資本市場預備”,通過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為潛在上市可能性做鋪墊。
其中,量產品牌群組包括大眾、斯柯達、西雅特三大品牌及商用車品牌;豪華品牌群組較為單一,為奧迪品牌;超豪華品牌群組則包括保時捷、賓利、蘭博基尼以及布加迪。
今年1—9月,奧迪汽車股份公司銷售收入為443億歐元,與去年基本持平。但由于“柴油門事件”的影響,慕尼黑檢方予以奧迪公司在第三季度末計入了共計8億歐元的特殊項目罰款,使得前九個月的營業利潤從37億歐元減至29億歐元,同比下滑27.15%。而計入特殊項目今年前三季度企業的經營銷售回報率則從8.3%降至6.5%。
奧迪品牌未來將何去何從?自然關乎著未來大眾集團的命運,在這份新十年規劃中,迪斯將如何為奧迪把脈?自然是備受關注的命題。
謎團三:中國市場如何抗周期?
得中國者,得天下,對于年銷量千萬量級的大眾汽車而言,僅僅中國市場就貢獻了其中四成左右的份額,中國市場對于迪斯和大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著微增長的新周期的壓力,而大眾似乎也注意到這一周期的“苗頭",9月份單月,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同比下降10.5%至27.78萬輛。
如何保證中國市場的銷量,也是迪斯自上任伊始就考慮的核心問題。在今年6月份,迪斯調整大眾集團架構時,也將中國市場列為單獨的核心市場,直接歸屬集團管轄,也就是由迪斯親自督戰。
根據大眾集團業務規劃,大眾品牌將承擔北美、南美和撒哈拉以南區域市場;思雅特品牌將負責日益增長的北非市場;奧迪品牌負責中東和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市場,中國將由集團直接負責;斯柯達品牌負責俄羅斯和印度市場。
“我們將權力下放,意味著決策更為自由、快速,集團也能夠更加聚焦整體戰略。通過這種方式,大眾集團將更加快速、更精簡和更高效。”在談及業務調整時,迪斯曾經如是表示。
汽車頭條APP注意到,10月中旬,借著上汽大眾新能源工廠奠基的契機,迪斯也再度來華掌握市場動態。現身上海的他表示,,2017年,大眾集團各品牌在中國共交付400多萬輛新車,其中200多萬輛來自上汽大眾。而在新能源方面,中國憑借80萬輛的體量也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產銷國,預計在2018年,這個數字還將有50%的增長,而大眾集團也將把中國作為電動化的關鍵市場,在未來7-8年共推出40款在中國本土生產的新能源車型。到2025年預計每年交付150萬輛新能源車型,新車的續航里程也將達到550公里。
而開拓上汽奧迪、新能源和自動駕駛方面新業務似乎成為迪斯加碼中國的新思路。就在迪斯返回德國總部之后,11月初,大眾集團和百度正式牽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作為理事會成員加入百度Apollo開放平臺并宣布啟動首個圍繞自主泊車Valet Parking的合作項目。
汽車頭條APP認為,在迪斯親自構想的大眾集團新十年規劃中,中國市場如何進一步挖潛將成為核心課題,而在本月召開的監事會討論中,中國市場如何”抗周期“成長也是需要認真討論的內容。
對于大眾這家德國汽車巨頭而言,2018年可謂是繼尾氣作弊丑聞被曝光之后的關鍵一年,無論是集團一把手換帥、還是12個品牌業務重組、亦或是全球組織架構大調整,以及施泰德等高管被捕入獄,都讓新帥迪斯面臨著重重考驗。
而即將推出的這份未來十年的發展規劃和路線圖,是迪斯意志的一次集中體現,也是其為大眾轉型開出的新”藥方“。
那么,迪斯路線究竟是對以往改革方案的修修補補、還是全面推翻的改弦更張?這份體現迪斯意志的方案能否令大眾股東和各方滿意呢?答案即將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