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能源汽車網獲悉,5G技術的部分指標仍有些距離,但是核心的問題在于如何賺錢,這聽起來很詫異,但是就在昨天舉辦的5G網絡峰會上,英特爾廣邀三大運營商、華為、百度等產業鏈合作伙伴一起來加速5G商用。英特爾的負責人畢奇稱,從5G性能指標來說,5G要比4G改善了10倍,但實際上還有一定的距離。“5G的峰值20Gbps,但這個與投入頻寬有關,要用比較高頻的頻寬,目前國內的計劃是準備每個運營商給100M,那20Gbps的速率還達不到,還需要一些時日。另一個參數還有一些挑戰就是能效,能效目標是100倍,但目前看我們在能效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畢奇稱,由于用了Massive MIMO(大規模天線技術),5G基站的能耗比較大,現在各個廠家在積極探索解決方案。”手機角度來講,手機發射功率會比以前大3DB,但頻率范圍方面大概有3倍提升,大概每BT傳輸功率減少3-5倍,但達不到100倍。”
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中
除了技術層面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的挑戰,這也是目前5G爭議的焦點話題,5G目前還沒有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
畢奇表示,2G是語音經營,3G和4G是流量經營,4G流量經營已經走到勁頭,5G需要全新的賺錢模式和全新領域,“我們大帶寬、高流量、統一的服務使得我們的成本大大降低,所以運營商一路走來,從1G到5G都是降成本大一統服務的思路。而到了今天,要改變我們的思維,要變成大數據、人工智能、個性化服務。我們認為,個性化服務是今后5G成功的一把鑰匙,如果不做個性化服務,那5G發展就會碰到比較大的瓶頸。而發展垂直行業,實際上就是個性化服務的過程。”
5G時代萬物互聯,面向個人的移動服務將只是整個5G的一部分,大量的行業應用,比如物聯網、無人駕駛、智能制造等垂直行業的應用被認為是新蛋糕。
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張同須在演講中提到,目前中移動已經有224個5G合作伙伴,范圍主要涵蓋物聯網、車聯網、能源、機器人/無人機以及其他行業。
張同須還透露,中國移動明年將在12個城市里開展9大類5G應用示范,包括:5G移動遠程醫療、5G云端機器人、5G智慧交通和自動駕駛系統、5G無人機、5G智慧校園、5G智慧工廠、5G智慧電網、5G民生服務和社會治理、5G下的高性能4K直播、5G視頻融合、5G高清云游戲。
張同須介紹,中移動5G建設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5-2018年,主要由政府領導開展技術試驗工作,目前以每個城市建立7個5G站點的進度推進著,屬于5G試驗網階段;第二階段2018-2020年,這是5G的規模試驗階段,目前移動在上海、杭州、廣州、蘇州、武漢這5個城市都安排了至少100個站進行試驗,屬于更大規模的5G示范網建設;第三階段是2018-2020年,這個階段與第二階段有重復但先后順序有不同,屬于5G外場測試和友好用戶商用測試,這幾乎是讓5G普及的最后一關“驗收”。
5G芯片要多樣化
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涌則表示,一些5G新的關鍵技術,包括網絡切片技術、邊緣計算技術、大規模陣列天線、高頻通信技術,可以孵化出更多的創新業務,5G靈活、高效、融合、開放的特性,將使這些創新業務在各個行業得到快速應用,這些是未來5G最有價值的前景,也是對各個5G行業鏈條參與者來說最有吸引力的前景,比如AR/VR、無人機、工業控制等行業。
目前,5G涌現了大量新的關鍵技術,可以支持一些新的行業應用創新。比如,云計算的普及,可以讓AR/VR產品內容放在云端優化,終端設備變得更小更方便攜帶。又比如網絡切片技術,可以把網絡劃分切割成一片一片面包一樣,用來支持一些區域內的特定應用。
“5G要求虛擬化核心網,另外對芯片多樣化也提出要求。”張涌稱,基于這些新的需求,5G技術將對芯片提出新的需求,從網絡的端、管、云或者英特爾提到的云網端的整個鏈條來看,在云端、在終端側都有大量多樣化的需求,“這些多樣化的需求,特別是在工業場景和2B的行業場景的需求,需要多樣化的終端和云的支持。這些多樣化的終端基于專用芯片的解決方案,這是未來的解決方案的重點。”
張涌認為,基于通用芯片的解決方案不能滿足終端對低功耗、高可靠、惡劣環境等場景的需求,“我們也很難用一個芯片去解決所有場景的終端問題,所以我們認為未來5G的創新不僅僅是網絡的創新,同樣是芯片的創新。”
英特爾作為一家芯片公司在5G時代來臨前非常積極參與5G標準制定中,成為5G領域的一個重要玩家。
英特爾已經深研5G技術,現階段正在積極的打造新一代5G NR調制解調器,英特爾數據中心事業部副總裁林怡顏也表示,5G是一個連接了幾十億臺不同設備的全智能網絡,其中更重要的是計算。而英特爾在這個領域深耕多年,新品的研發進展引發廣泛的關注,亞洲新能源汽車網也將持續跟進為讀者報道,如果想要關注更多關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資訊,請關注亞洲新能源汽車網公眾號,我們將在第一時間推送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