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車聯網的發展進程
2009-2010年:車聯網以安防為主。中國車聯網行業要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全球范圍內的主要競爭對手是Tier 1公司以及全球知名的車聯網公司;
2010-2012年期間:車聯網以后裝為趨勢,但因市場有限,各家草草收場;
2012-2014年期間:車聯網以手機互聯為主流趨勢。因芯片制作相對容易,手機芯片比汽車芯片早出來3年,然后車輛研發又經過了3年,于是就有了新手機配合老車型的情況發生;
2014-2016年:業內兩家知名公司通過語音和地圖切入車聯網。此時,車企醒悟過來,開始重視這方面的業務足。當然,這還是舊時代的產物,相當于車企找到了新的供應商來滿足服務需求,就像供應汽車輪胎、方向盤、玻璃一樣;
2016-2018年:車聯網行業開始爆發,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入戰局,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投身其中。
對應汽車智能時代,可以說,目前為止,仍舊是傳統車企在用傳統方式打造一輛配備大屏的傳統汽車,就像智能手機短暫的發展模式一樣。
“智能汽車時代不會出現顛覆。”中國車聯網行業的締造者之一——博泰董事長應宜倫想用這種方式為所有人詮釋他眼中的未來。
如果依然用傳統的方式來設計、研發、制造汽車,那最終的產物其實還是傳統汽車。
“智能汽車的未來幾乎確定無疑:如果說傳統汽車的核心是發動機、變速箱、操控的話,在其轉變為真正智能化的路上,要將其核心重新確立為iOS、ID、cloud、生態、Siri、地圖,發展模式上的核心要繼續發散,要將基于用戶的傳統賣車、配件、金融模式變成基于用戶賬號與軟件數據服務的模式,”應宜倫明確表達了這一觀點,這也將成為2018-2022年接下來五年中國智能汽車的發力點。
汽車從傳統變成智能的路上,要將此前單純的代步工具屬性舍棄,融入互聯網時代,變成每個人智能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意味著汽車廠商要徹底轉變造車理念,逐步擺脫內燃機這一最主要的束縛因素,摒棄當前對于駕駛質感、舒適性、加速性的過分重視,這樣車聯網和智能領域的變化才會隨即而至。
“中國第一”眼中的五年之變
從2009年3G汽車時代開啟,到如今以三年為一個年份節點,車聯網領域的發展方向愈發明確,這場五年之變也是勢在必行。
如今的車聯網已進入深水區,留給實踐者的是車聯網業務布局+渠道拓展+打造極致產品+資源整合——這才是下個時代勝出的關鍵。
這意味著全行業加入、融入其中,車聯網的發展模式要變,汽車廠商的商業模式也要變。
車聯網發展模式的轉變:
手握中國車聯網行業最多技術專利的博泰,不僅是整個行業的啟示者、領跑者,也是目前整個行業中唯一具備清晰戰略布局與基本實施能力的巨頭。因此,它的態度對于這場五年之變至關重要。
“如果不打通整個體系的層層環節,車聯網就沒有未來。”——這是應宜倫的一大觀點。首先要從去App化做起,如果用傳統模式將手機上的App照搬到汽車上,就等于否定了操作系統ID和云及其相關生態能力這兩個智能先決條件,也就沒有什么未來的新商業模式可言了。
“車企需要認同第五工廠的理念與行為。”——這是應宜倫的另一觀點。
傳統汽車制造領域,每家車企都具備焊接、沖壓、涂裝、總裝四大工廠,它們分門別類按照遞進關系執行著不同的功能任務,而第五工廠(The Fifth Plant)則是為車企賦能的車間。
首先,我們看到當前無人駕駛車聯網技術發展涉及雙目攝像頭、雷達感應器、地圖算法、電腦自我判斷等諸多復雜領域。
其次,“通訊車聯網”或“傳統車聯網”專門解決車內娛樂體驗效果、功能以及流量通訊、數據上傳等問題。
第三,“整車車聯網”,負責控制汽車本身,包括處理電池、電機、電控、TCU、ECU、BCM的供應商數據以及車廠自身的數據。
第四,“汽車電子車聯網”,類似智能手機的模式。
第五,“軟件車聯網”,即將所有實現App功能的數據打通,最終實現全體系鏈條的打通。
汽車廠商“第五工廠”就是為產品賦能,打通其中的難點,最終給予車主一位形同人類的好伙伴:上車后,不需要說“啟動”,不需要觸摸大量按鈕,只需要告訴它行程,就能按正常習慣安排妥當。
汽車廠商商業模式的轉變:
如今,單純依靠汽車銷量推動行業發展的時代已悄然遠去,如果汽車廠商能在其他領域賺取同等利潤,就不會介意市場增速是否跳水。
要實現這點,需要依托的正是車聯網行業的發展:高速公路收費、加油、充電、洗車、維修保養、道路救援、訂機票、訂酒店、網上購物,以及原先的汽車金融等等,最終成為一個閉環,就會產生大量交易。
汽車廠商的商業模式需要改變,不是簡單的新零售模式,而是基于OS、云、用戶賬號產生多種新的商業模式,但仍會以汽車公司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