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能源汽車網獲悉,一款車型只要有塊中控屏幕,提供幾個G的流量,就可以自稱是智能互聯汽車,以為憑借有互聯網存在就可以對消費者宣稱是智能互聯汽車。
汽車的智能互聯絕不是加一塊中控,提供流量加持就可以的,退一萬步來講,這絕不會是智能互聯汽車,僅僅是汽車的互聯化而已。所謂智能互聯汽車是汽車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新產品,而汽車互聯網化,只能說增加了現有汽車的一個互聯網屬性,至于智能,也不過是浮于表層。
事實上,真正能將互聯網與汽車有機結合的是車聯網技術。不同于單一終端上的流媒體后視鏡、可聯網的觸控操控屏幕等電子設備的疊加,車聯網技術搭建起了一個云平臺,并在平臺的基礎上實現車-車互聯,人-車互聯,最終達成人·車·生活的一個完整生態閉環,同時也是互聯網技術搭建起的大生態環境下的有機組成部分。
但就目前看來,真正能完成生態建設的產品少之又少。更進一步來說,縱觀行業內大多數自稱有完整生態的產品上,僅僅只能找到少數幾個可以聯網使用的應用產品。
以導航系統為例,滯后的道路、地點更新,糟糕的道路規劃與僅支持精確搜索的功能,讓我只能在空調出風口出加上一個手機支架,在多個APP里輾轉騰挪。
說起導航,作為這么多年的老司機,唯一一次可靠的體驗來源于一款凱迪拉克所搭載的安吉星,那個藍色導航按鈕和它背后的客戶服務顧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在北京城尋找粵菜館的唯一指望,也讓我在北京“首堵”更好地選擇出行線路。
這種體驗讓我清醒的意識到一個車聯網生態圈的應有之意:一個缺失人文關懷而又沒有自我迭代能力的生態系統,最終的結局也只能是藏在中控屏里“積灰”。
其中,OTA遠程升級、虛擬鑰匙、車輛遠程控制等功能的升級,聚焦于人與車互聯的層面,在此基礎上,車隊控制系統更近一步,打通了人與人,車與車之間的存在的物理隔閡,借由“云”平臺鏈接成一體。
相比之下,為目前搭載該系統的用戶提供每年24G的“OnStar安吉星車聯應用流量終身免費”服務,更像是上汽通用的一種拍胸脯的保證,讓所有享受安吉星服務的人不再有流量方面的后顧之憂,即使在沒有WIFI的地方也能暢享車聯網生態所帶來的便利。
事實上,這已經是自2017年滾動發布“2025車聯網戰略”以來,上汽通用在云平臺建設方面的二次進階。企業通過對全球資源與本地研發能力的整合,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了整車通訊解決方案。
目前,上汽通用旗下的別克、雪佛蘭和凱迪拉克三大品牌的部分車型,以及數量眾多的終端設備已逐步連接至云平臺。
基于云平臺而衍生出的云服務,結合上汽通用所積累的龐大用戶數據。“千人千面”的推送服務成為可能。上汽通用將專屬賬號打上了每一個用戶的個人標簽,自動感知個性化的需求,這意味著,在車載娛樂與應用服務等方面,可提供更精準、主動的互聯體驗。
這意味著喜歡粵菜與民謠的我不需要在更換上汽通用旗下的其他車型后,還要費時費力的去調校車機系統。只需要輸入我個人的專屬賬號,一家適合我的粵菜館就已經在路的盡頭等待著我。一路陪伴,一定是陳粒新出的單曲。
與其他國家的消費者相比,智能互聯屬性對于中國的汽車消費者來說更為重要,并且這種需求還在持續的深入并擴大,這也在倒逼車聯網生態繼續進行更深入的迭代。
基于市場需求,上汽通用還將為車聯網生態注入更多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智能家居讓汽車第三空間的意味更濃,成為居住空間智能生活體驗的重要補充與前提,形成真正意義上鏈接三大空間的智能生態環境。未來,車對于我們來說可能只是聯絡服務的硬件,真正決定一款車競爭力的,反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生態體驗,汽車也不再是局限于交通工具屬性,而是向著移動生活空間進化。
在車聯網上的持續進化,不光是基于銷量的考量,更多的是一家企業有志于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出行生活的擔當。透過規劃,我們能看到的是上汽通用車聯網在獲得行業領先地位的同時,仍在探索關于車聯網生態更多可能。它正以開放、融合的姿態結合深厚的技術積累,持續推進生態的繼續下沉。為我們未來的出行生活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務。
未來總是超乎想象。但就目前來看,在汽車消費與汽車產業的全面升級浪潮中,以上汽通用為首的頭部廠商們,正將車聯網打造成驅動未來出行的“第二引擎”,在新四化的基礎上,快速拉近我們與未來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