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2017年的大蕭條之后,韓系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走到了一個新的拐點。原本期望一路向上的現代和起亞,最后不得不重新回頭再與自主品牌展開角逐。
耗費一年多的時間調整之后,原本以為逐漸走出低谷的韓系合資,近期表現再次遇冷。例如,北京現代旗下主力車型領動7月份銷售僅1.18萬輛,環比下降41.27%;起亞K3僅銷售0.26萬輛。
北京現代公告部部長沈鵬對記者記者表示,不同產品定位的細分市場不同,不好一概而論,今年北京現代銷量目標仍然設定在90萬輛。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此表示,韓系車7月批發量下滑速度擴大,其自身設定的銷量目標也很低,這是為新一屆高層的上任奠定“基礎”。
今年7月份,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的高管接連換人。然而兩家公司新任高管似乎沒有給企業帶來更好的表現,現代和起亞兩個品牌雙雙下滑。
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韓系車遭遇的寒冬與2012年的日系合資遭遇的困境不同,日系合資經過相對長的時間調整才換來了市場的認可和重新崛起,像韓系這樣頻繁更換高管的做法,其急功近利的心態則較為明顯。
高管雙雙被換
單純從數據來說,今年韓系車銷量可謂實現了“逆襲”,北京現代2018年1–7月累積銷量為41萬輛,同比增長28.14%;東風悅達起亞今年1–7月累積銷量19.11萬輛,同比增長27.7%。
其中北京現代方面,ix35在今年1-7月累積銷量6.49萬輛,同比增長462.29%;領動1–7月累積銷量11.26萬輛,同比增長198.73%;名圖1–7月累積銷量7.38萬輛,同比增長63.31%;ix251–7月累積銷量3.45萬輛,同比增長62.47%。
東風悅達起亞方面,只有智跑1–7月累積銷量3.85萬輛,同比增長651.80%,除了2017年下半年推出的新品沒有同比數據外,東風悅達起亞其他產品均出現持續下滑。
因此,盡管賬面數據增速不俗,但是現代起亞集團依然選擇了再次調整高管作為處理危機的唯一手段。
韓聯社7月25日的消息,現代集團新任副社長尹夢鉉出任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一職。2017年9月4日,現代汽車集團副社長譚道宏接替上任不到一年的張元新,正式出任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在不到一年時間后,譚道宏就被尹夢鉉所接替。
與此同時,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一職也發生了變化,由起亞汽車新任副社長陳炳振擔任,原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蘇南永被調回韓國總部任職。后任總經理陳炳振曾擔任現代汽車土耳其汽車工業公司(HAOS)負責人和現任起亞生產中心負責人。
相比北京現代7年換7位總經理,東風悅達起亞的高管相對穩定,其剛剛被調回的蘇南永兩度回歸扮演“救火隊長”的角色。2007年,彼時東風悅達起亞出現18%的銷量滑坡,在蘇南永帶領下公司才走上連續8年高速增長的快車道;去年韓系下滑后,蘇南永再次回歸,東風悅達起亞開始慢慢止跌回暖,并且推出幾款入門車型,獲得市場的認可。
后繼乏力
2015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速放緩就不斷被輿論所提及,彼時尚未有合資企業意識到即將到來的競爭殘酷程度。作為韓系車唯一代表的現代起亞汽車集團也將中國市場視作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因此,在中國的合資項目布局都是比肩跨國巨頭如大眾、通用和豐田等。
沒料到的是,步入2016年以后,進口現代退網,東風悅達起亞遭到經銷商圍攻,在2016年中國整體車市依然向好的情況下,韓系車出現接二連三的負面消息。加上當時中韓兩國之間的摩擦,中國市場出現了一波類似2012年反對日系合資企業時的反對韓系車的情緒。
伴隨日系合資品牌新技術、新產品的逐步導入,強勢復蘇的日系合資順利奪回了原本被韓系搶走的市場份額。自主品牌憑借SUV市場突起所獲得的利潤,其產業和技術得以大資本投入,自主品牌的產品設計、做工等已經具備與韓系合資直接抗衡的實力。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記者表示,一直以來靠外觀博弈中國汽車市場的韓系車,在初期能夠獲得不俗的市場份額,但是當產業升級(自主品牌實力提升),消費升級一同作用市場的時候,只注重外觀設計的韓系車就顯得缺乏核心競爭力。
與此同時,一直以低價策略競爭中間地帶的韓系合資品牌,在終端市場的庫存壓力巨大,由此導致了經銷商發展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出現了大面積退網的情況。
今年以來,北京現代意欲依靠低價戰略繼續推高銷量,但新上市的全新勝達和ENCINO小型SUV在市場表現均不理想。
所謂市場化競爭的零和博弈、此消彼長,在2012年日系合資被外交關系和德系下探擠壓雙重打擊下,開始重視中國市場,豐田投入常熟研發中心、加速混合動力本土化,本田則是全球同步導入的“地球夢科技”動力總成技術。
在日系合資羸弱之時,韓系車雖然也跟風式的推出了渦輪增壓+雙離合技術的產品,但是相比較日德系的同類型技術而言,韓系的性能和穩定性難以具備壓倒性的技術優勢。
對于下階段的技術競爭,東風悅達起亞公關部人士對記者記者表示,面對汽車行業“新四化”趨勢,東風悅達起亞將加速布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到2020年,公司將繼續強化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和產品投放,并計劃推出5款新能源汽車。此外,還將持續推進車身輕量化、氫動力汽車、48V混合動力車等高端電動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響應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