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破產的日產汽車迎來了轉機。
昨日下午,本田、日產、三菱三家公司在東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啟動合并談判。據報道,本田和日產當天分別召開董事會,正式決定深入協商經營整合事宜。
根據計劃,合并后新公司的目標是年銷售額突破30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萬億元),年營業利潤超3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98.5億元)。
這一舉動背后,或許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倒逼”了日系車企的聯合求生。今天筆者來詳細分析本田、日產合作內容,與對行業產生的影響。
合并詳細內容
1. 成立控股公司:本田和日產將以共同出資的方式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兩家公司將作為這家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被納入旗下。本田將占據主導地位,擁有新控股公司的過半董事會席位和股份。
2. 分階段實施:雙方計劃在2025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新的控股公司將在2026年8月上市。在此之前,雙方將進行詳細的經營整合和資源整合工作。
3. 三菱汽車的加入:與日產組成企業聯盟的三菱汽車也有望加入這場合并。三菱汽車將在2025年年初判斷是否加入新控股公司。這將進一步增強新公司的實力和市場份額。
合并后協同效應:七大亮點
三方展示了未來可能實現的七項協同效應,包括:
1、車輛平臺標準化,降低成本、提高規模效應。
2、研發整合,提升創新能力和成本效益。
3、優化制造系統和設施。
4、供應鏈整合,提升競爭力。
5、運營效率提升,實現成本優化。
6、銷售金融整合,強化市場優勢。
7、智能化、電氣化人才培養,應對行業變革。
合并的動機與影響
其一,電動化、智能化浪潮正在重塑全球汽車市場。隨著中國比亞迪、特斯拉等新興車企崛起,日系傳統車企正面臨壓力。尤其是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日本車的銷量明顯下滑。在泰國等市場,日本車的份額也被中國電動車搶占,不少企業被迫收縮業務。
其二,本田長期與寶馬、通用技術合作,同時避免與豐田正面競爭。豐田則拉攏斯巴魯和馬自達,已控制大發和五十鈴。日產遇到經營困難時求助于雷諾而非豐田,因同行皆知豐田介入可能導致自身消失或失去獨立性。現在,日產在美國市場遭遇重創,利潤大幅下滑,市場份額縮水,e-Power車型表現不佳。中國市場也不再是日產的主要市場,全球利潤率極低。CEO表示流動資金尚可,但進賬枯竭可能引發供應商擠兌風險。
其三,鴻海擬收購日產,引起本田警惕。本田擔心鴻海引入中企管理經驗打破日本汽車市場封閉格局。本田迅速采取行動,從慫恿日產采取防御措施到親自抵御鴻海收購,旨在保護本土市場。作為合作條件,本田將幫助日產應對美國危機,但在中國市場無法提供幫助。本田收購日產股份主要是出于本土防御考慮。
新集團預計年銷量將超800萬輛,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制造商,僅次于豐田和大眾。這將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對競爭對手產生重大影響。
有趣的是,同一天,豐田決定在上海獨資建電動汽車廠,主要生產雷克薩斯車型,預計2027年運營,以應對中國市場。去年雷克薩斯在中國銷量約18萬輛。盡管豐田銷量下滑幅度較小,但仍感壓力。為提升銷量,豐田計劃本土化生產,并跟隨全球趨勢轉向電動汽車。
寫在最后,品牌合并不僅能有效節約成本、優化供應鏈管理,還能實現資源整合與技術創新,從而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隨著汽車行業的不斷發展和技術的飛速進步,品牌合并正逐漸成為更多汽車制造商的戰略選擇。
行業沒有永遠的繁榮,品牌也難以長盛不衰。唯有求實創新、順勢而為,才能讓企業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