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產業韌性發展的今天,車企領袖紛紛在“兩會”期間發聲,為推動產業進步而建言獻策。這當中,不單單有來自傳統車企的李書福、尹同躍、朱華榮等,也有代表新勢力的何小鵬、雷軍等。
不管是對當前汽車產業的總結,還是對未來科技創新的展望,代表們的“兩會”發言都各具特色。中國汽車產業雖變革迭起,但自主品牌的創造力與價值,已經在世界舞臺被看見。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及2023年工作回顧,強調“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再次將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上一個高度。接下來,就讓我們聆聽各位代表的“兩會”之聲。
尹同躍:必須有全球認可的品牌價值
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表示,2023年全國汽車產銷量均突破3000萬輛,出口大約500萬輛,其中,奇瑞出口接近100萬輛。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光有銷量規模遠遠不夠,還必須有全球認可的品牌價值。在下一個十年,奇瑞不僅要追求銷量、規模的全球第一,更要在技術創新能力、在品質口碑、在社會責任方面,爭取做到全球領先。
在做好產品、做好服務的基礎上,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國汽車企業,還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大品牌建設投入,打造極致的產品,為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為中國品牌增光添彩,鍍上金子,為全球用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提供中國智慧,為全球用戶提供讓他們更喜歡的中國產品,喜歡中國車,選擇中國產品,選擇現代中國車。
李書福:推動汽車產業實現“雙碳”目標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就推動汽車產業實現“雙碳”目標提交了建議。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應充分發揮“鏈長”作用,引導上下游產業鏈持續有效降碳,率先實現“雙碳”目標。
在李書福看來,國際“碳壁壘”漸行漸近,國內汽車行業產業鏈上下游對于企業層面和產品層面的碳排放核算仍處于摸索階段,碳排放數據來源廣泛,且標準不統一,進一步增加了短期內達到國際互認的難度。
現行《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簡稱“《積分辦法》”)無法直接與碳排放體系銜接,《積分辦法》以控制油耗和電耗為主要手段,2018年至今累計交易金額超過250億元,有效推動了我國汽車行業節能減排技術進步和新能源汽車發展。但隨著2023年新能源汽車新車產銷占比均超過30%,積分供需形勢發生較大變化,行業普遍認為《積分辦法》的促進作用正在減弱;碳減排進入深水區,推進成本高、難度大;同一行業碳排放數字化管理呈分散性,缺乏行業標準或監督。
“為了維持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同時滿足國際碳排政策要求,加快建設全國碳市場,出臺碳管理相關機制及政策以及規范碳管理數字化平臺,刻不容緩。”李書福建議,應建立汽車行業統一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推動汽車產品碳足跡的國際銜接互認。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于2023年11月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提及到2025年,國家層面出臺5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一批重點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初步建成,國家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跡核算和標識在生產、消費、貿易、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顯著拓展,若干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和碳標識實現國際互認。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品出口國,且現階段新能源汽車產品優勢明顯,為進一步擴大汽車產品的出口優勢,應對歐美國家的碳貿易壁壘,汽車產品急需成為2025年出臺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的產品之一。
朱華榮:聚焦汽車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
“兩會”期間,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共提出了四項建議,有三項建議均與汽車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有關。針對目前車、路、云一體化的智慧交通建設過程中,中小型裝置重復建設、大型裝置空白、存量裝置軟硬件高度依賴國外供應商的問題,朱華榮建議,“要建設產學研用融合科研平臺,還要將項目納入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規劃,以保障資源投入”。
聚焦當前汽車數據中非個人信息邊界模糊、權屬不清等問題,朱華榮建議,從法規層面明確汽車數據中個人信息的界限,細化汽車數據產權規定,落實車企對汽車數據的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
針對當前消費者在購車過程中,部分環節不支持線上化辦理,導致消費辦理效率差;地方鼓勵汽車發展的政策不統一,導致消費者車輛使用公平性、品牌競爭公平性受到影響;車險業務中間渠道,保費不透明等問題,朱華榮提出四個建議:“第一,建議推行汽車消費零售發票電子化和上牌辦理流程線上化;第二,建議加快數據流通平臺與機制的建立;第三,建議統籌完善汽車行業相關政策,優化汽車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第四,建議推動車企與保險企業‘總對總’合作,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消費者保險購買成本。”
何小鵬:探索自動駕駛技術,遠眺飛行汽車發展
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在“兩會”期間帶來了《關于探索限定場景無人駕駛法規,加快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建議》和《關于推動飛行汽車應用、助力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建議》等建議。
為了緩解當前社會充電資源緊缺現狀,維護電網安全穩定,以及應對波峰時需求強烈、波谷時大量閑置等充電市場結構性矛盾,同時也更好地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何小鵬提出了兩點建議:“探索限定場景低速無人駕駛的政策法規,開展限定場景夜間低速無人駕駛+補能試點應用;推動車網互動頂層設計,構建成熟商業模式,統一相關標準,探索更多應用場景,加速市場化推廣。”
面對飛行汽車這一藍海市場,何小鵬亦提出了他的發展建議:“加快開展飛行汽車在產品管理、產品認證、標準體系設計等方面的前瞻性頂層設計與規劃,并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進程;圍繞飛行汽車規模化應用需求,建立飛行汽車駕駛資質認證及培訓體系;參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經驗,統籌產業發展政策和資源保障,推進飛行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
雷軍:引領供應鏈綠色轉型,為人工智能及智能駕駛撐腰
小米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準備了四份建議案,分別為《關于加快建設制造業綠色低碳供應鏈的建議》、《關于加強培養人工智能人才滿足科技變革需求的建議》、《關于進一步規范智能駕駛產品安全應用的建議》、《關于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融合先進技術發展的建議》,聚焦綠色低碳、人工智能、智能駕駛、智能制造等領域。
隨著全球加速邁向碳中和時代,國際“綠色貿易壁壘”逐漸顯現,我國制造業開始面臨供應鏈全鏈路貫通困境、國內行業碳數據庫缺失以及供應鏈低碳轉型壓力等問題。如何打破綠色壁壘,推動供應鏈綠色低碳化轉型,提升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綠色”競爭力,將是破局重點。
雷軍指出,首先,應制定相應配套政策,鼓勵支持企業優化升級供應鏈系統,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實現供應鏈全流程業務信息貫通,并建立綠色化評價及示范推廣機制,激勵企業綠色低碳化轉型。其次,快速建立制造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完善企業共享共建機制,推動與國際數據庫的銜接與互認,并逐漸建立中國深度參與、主導的全球碳足跡管理體系。同時,要加強全流程綠色低碳指標及減碳措施融入,如探索建立綠色電力全國交易機制,暢通交易渠道,促進鏈主企業引領供應鏈綠色轉型。
立足于人工智能,雷軍指出:“當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變革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掀起新一輪科技變革與行業變革的浪潮。從長期趨勢看,各行各業對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劇增長,加強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將成為我國產業持續升級的關鍵因素。”
智能駕駛也是雷軍的關注點。近年來,我國智能駕駛(包括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行業快速發展,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駕駛的環境感知、決策規劃、控制執行等場景實現廣泛應用。國家有關部門也陸續發布政策文件,并著力推進智能駕駛相關法規標準的制定與修訂,研究制定配套的智能駕駛產品監督管理辦法。然而,當前行業內的智能駕駛產品在功能定義、安全性能、人機交互、運行條件、數據應用等方面仍有較大差異,存在駕駛安全和數據安全隱患。
由此,雷軍建議盡快建立輔助駕駛產品安全監督管理機制,加快輔助駕駛安全技術要求及測試驗證標準落地應用,細化駕駛員在環境風險提示等人機交互要求,規范輔助駕駛功能的正確使用,打造更安全的輔助駕駛體驗。
與此同時,智能駕駛安全水平提升依賴車端和道路真實數據的反饋,雷軍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細化智能駕駛數據采集、存儲、使用等環節合規措施及產品標準的實施細則,建立統一的智能駕駛安全監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賦能監管體系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