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智能汽車業務數據與關鍵進展。」
3 月 28 日,華為發布了 2021 年年報。
我們翻看了整個報告,整理了以下關鍵數據以及華為在智能電動汽車業務上的進展。
01
宏觀數據:
營收超 6000 億
研發投入超 1400 億
2021 年,華為全年營收 6368 億元,同比下降 28.6%;凈利潤 1137 億元,同比增長 75.9%;研發投入 1427 億元,占全年收入的 22.4%,10 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 8450 億元。
銷售收入的下滑主要由于消費者業務收入下降帶來的影響;
凈利潤的增加主要由于出售部分業務的收益、經營質量的改善和產品結構的優化;
堅持面向未來的研究與創新、生態和品牌建設等投入,期間費用率同比上升。
2021 年華為經營現金流達 597 億元;資產負債率降低到 57.8% 的水平。
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表示:「我們的規模變小了,但我們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獲取能力都在增強,公司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2021 年,華為研發費用支出為人 民幣 1427 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的 22.4%。從事研發的人員約 10.7 萬名,約占公司總人數的 54.8%。
過去 10 年,華為總研發投入達 8456 億元,研發費用率逐年攀升。
截至 2021 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 4.5 萬余族(超過 11 萬件)。90% 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華為在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歐洲專利局 2021 年度專利授權量均排名第一,在美國專利商標局 2021 年度專利授權量位居第五。
02
5000人團隊
年投入10億美元
業務進展如何?
華為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增量部件,助力汽車產業的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升級,使能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的首選部件供應商, 同時也幫助車企構建品牌、賣好車。
華為針對汽車產業的預判
① 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進展遠超預期,趨勢已不可逆轉
憑借技術和用戶體驗的雙重驅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中國和歐洲新能源汽車單月銷售滲透率已經邁過 20% 的大關,遠超預期。
據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統計,中國 2021 年新能源乘用車全年滲透率達到 14.7%,遠高于 2020 年 5.8% 的全年滲透率。
全球車企也在加速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布局,制定了非常積極的電動化轉型計劃。
華為 GIV(華為全球產業展望)預測,2030 年全球出售的新車中,純電車型占比將超過 50%。
② 智能駕駛 / 智能座艙等智能化屬性已成為用戶選車的關鍵考量
整車的差異化焦點正在從機械屬性逐步向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智能化屬性轉移。
高算力平臺、激光雷達、大屏 / 多屏等智能化配置成為車企的獨特賣點。
2021 年成為激光雷達的量產元年,激光雷達成為熱門標桿車型的標配。3 激光乃至 4 激光雷達車型也開始走進市場。
在 2021 年年度報告中,華為還提到:
未來 10 年,電動化 + 智能化的大潮不可阻擋,ICT 技術與汽車產業趨于融合。
預計到 2030 年,中國自動駕駛新車滲透率將超過 20%(2021 年中國汽車銷量為 2627.5 萬輛,20% 就是 500 萬輛左右);
車載算力將整體超過 5000TOPS;
車載單鏈路傳輸能力將超過 100Gbps。
三大模式驅動華為智能汽車業務向前
核心定位:智能汽車部件業務是華為的長期戰略機會點,將堅定不移地持續加大投資。
2021 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的投資達到了 10 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 5000 人規模。
華為將通過「智能化部件供應」、「HI(Huawei Inside)」和「智選模式」為車企提供解決方案:
①智能化部件供應
華為已上市 30 多款智能汽車零部件,為產業帶來諸多技術創新。
在 2021 年上海車展上,華為發布了 HarmonyOS 智能座艙、4D 成像雷達、MDC 810 自動駕駛計算平臺、「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開放平臺和智能熱管理系統 5 大創新解決方案。
此外,華為還在汽車電動化方面推出了解決方案:DriveONE 動力域全棧解決方案,致力于重新定義電動汽車在續航、充電、安全方面的駕乘體驗。
續航方面,DriveONE 通過高速電機、智能油冷、 AI 控制技術提升電驅動效率,并通過多融合算法提 升電池可用容量,可提升續航里程 8.5%;
充電方面,推出業界首個動力域全棧高壓平臺解決方案,可做到充電 10 分鐘,續航 200 公里,極大 提升用戶充電體驗;
電池安全方面,創新地引入 AI 技術,動力云可實現提前 24 小時電池熱失控預警,保障用車安全。
而且,華為智能電動堅持走合作共贏的道路,2021 年 4 月, 華為聯合行業組織、車企、充電運營商等 22 家合作伙 伴,成立「高壓快充產業發展圈」,推進「千伏」高壓快充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
②「HI(Huawei Inside)模式」
華為堅持不造車,通過與北汽、長安、 廣汽和賽力斯等多個車企深入合作,助力客戶造好車,并實現商業成功。
北汽極狐阿爾法 S 全新 HI 版、長安阿維塔 11(Huawei Inside)和 AITO 問界 M5(智選)將于 2022 年內陸續量產交付。
后續,HI 方案還會在廣汽的相關車型上搭載。
③ 智選模式
華為「智選模式」的代表就是 AITO 問界 M5 車型。問界 M5 通過其搭載的純電驅增程系統,可為用戶提供長續航、高性能的駕控體驗以及「有電加電,無電加油」的靈活選擇,解決當下電動車續航里程以及充電難的雙重焦慮。
這輛車上集成了華為的設計、HUAWEI DriveONE 帶來的卓越性能、HarmonyOS 智能座艙帶來的智慧便捷駕乘體驗、HUAWEI SOUND 音響系統帶來的沉浸式視聽體驗。
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HarmonyOS 座艙系統首次上車(鴻蒙OS上車,華為的車機革命),引發眾多消費者的好評。
HarmonyOS 智能座艙讓車上的應用服務可以與手機、智能家居等終端設備無縫流轉,實現車聯萬物的便捷。截至 2021 年底,搭載 HarmonyOS 的華為設備超過 2.2 億 臺,HarmonyOS 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
智選模式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合作伙伴賣車。
華為一方面幫助車企造好車,另一方面也通過在消費電子行業積累的高端品牌運作、營銷經驗及銷售網絡,幫助車企賣好車。
2021 年,高性能電驅轎跑 SUV——賽力斯華為智選 SF5、以及智能豪華 SUV——AITO 問界 M5 兩款新能 源汽車問世,并通過華為的零售渠道網絡進行銷售,為消費者帶來更優質的智慧出行體驗。
2021 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堅持探索和打造全新的精品零售和服務模式,構建有溫度的品牌形象,提升消費者在零售門店以及服務門店的體驗。
截至 2021 年底,已在全球建立了超過 56000 家門店和專柜,其中包含 5500 多家體驗店。這些線下體驗店,未來都將支持華為的賣車業務發展。
④ HiCar
此外,在華為消費者業務(CBG)中,還有一塊是與汽車相關的服務,也就是 HiCar(華為提供的人-車-家全場景智慧互聯解決方案),根據年報披露:
HUAWEI HiCar 已與 30 多家主流車企品牌建立深度合 作, 多個車企已實現全量平臺化集成。
2021 年 HUAWEI HiCar 支持車型超過 100 個,在 30 多個行業平臺完成集成,累計支持車輛數超過 1000 萬臺。
此外,華為也和業界廠商一起,通過 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 for Car 為用戶提供車載服務,將云服務預置到車機中。
目前 HMS for Car 已與沃爾沃等車企合作并正式上線了相關業務,并將與更多車企逐步展開合作。
03
華為車BU廣交朋友
300+產業鏈伙伴
① 構建產業生態
目前的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生態:秉持平臺 + 生態戰略,構建智能汽車產業生態。
汽車的生產制造已走向了交叉跨界的生態模式,華為開放智能汽車數字平臺 iDVP、智能駕駛計算平臺 MDC和 HarmonyOS 智能座艙三大平臺,為智能汽車提供數字底座。
圍繞三大平臺解決方案,累計發展了超過 300 家產業鏈伙伴,攜手加速汽車智能化演進。
基于智能汽車數字平臺 iDVP,聯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起成立軟件定義汽車工作組,發展 70 多家零部件伙伴,推動全行業面向軟件定義汽車邁出重要一步,iDVP 平臺已經完成與 10 個廠家 20 款設備的系統預集成。
智能駕駛領域,發展 70 多家智能駕駛合作伙伴加入了 MDC(Mobile Data Center)生態圈,聯合推進乘用車、港口、礦卡、 園區等智能駕駛場景的試點與商用。
基于 HarmonyOS 智能座艙平臺,與 150 多家軟硬件伙伴們建立合作,快速開發全場景覆蓋、 多設備協同的座艙解決方案。
積極參與星閃聯盟,致力于推動新一代短距無線通信技術在智能汽車領域應用創新和產業生態發展,截至目前已有成員單位超 140 家。
② 適配產業標準
華為以安全可信為宗旨,追求質量零缺陷,在研發、測試、制造、供應、流程等方面進行壓強式投 入,迅速構建起全流程、體系化的能力。
智能駕駛操作系統 AOS、智能車控操作系統 VOS、智能駕駛計算平臺 MDC、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ADS、融合傳感及智能電動等產品都通過了功能安全 ASIL D 級認證;
在高精地圖領域,華為獲得了中國地圖測繪 甲級資質;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整體通過了汽車 網絡安全 ISO/SAE 21434 認證;
智能車云服務通過 ASPICE 認證與大眾集團 KGAS 審核。
2021 年已經成為歷史,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在今年還有很多的新產品將要推出,包括 HI 模式下的阿維塔 11車型即將推出、搭載華為 MDC平臺的多款車型也將上市或亮相,還有智選模式下的賽力斯-AITO 品牌下的新車要推出。
今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余承東還立下了一個「小目標」:2022 年華為將挑戰年銷量 30 萬輛汽車的銷售目標,合作車企一年的銷售額將達到 1000 億元。
這一目標對于正處在艱難時刻的華為來說,實現起來并不簡單。
一方面是來自于西方國家的持續打壓,另一方面是華為整個消費者業務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兩個業務群組的內耗,特別是最近關于華為智能駕駛產品部門 ADS 要出售以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多個核心高層離職的傳言甚囂塵上。
外界質疑華為智能汽車業務的聲音不在少數,但華為 2021 年在相關業務上投入超 10 億美元,這表明華為已經鐵了心要在全球汽車產業殺出一條血路。
造車與否,對華為來說也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智能汽車業務未來是否能夠真正為華為收獲客戶、帶來收入和利潤,帶領華為沖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