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東風悅達起亞官方
蔣悅六年前加入東風悅達起亞,她見證了這家韓系合資車企由興盛走向衰敗,入職兩年后選擇了離開。“這是一件雙贏的好事”,聽聞東風汽車或從合資車企東風悅達起亞撤出的消息后,蔣悅這樣評價道。
不久前,第一財經報道消息稱,東風汽車最快將于11月在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所持東風悅達起亞25%的股份。
有知情人士透露,2021年年中時,東風悅達起亞股東三方就股權轉讓一事開始進行談判,“起亞想擴大股比,東風汽車覺得不掙錢(想退出),三方很快達成了一致”。今年8月,三方股東在武漢簽署了東風汽車退股的備忘錄。
針對上述消息,東風悅達起亞方面回應稱,“暫時沒有確切的消息”,東風汽車表示“不予置評”。
回首過往,東風與起亞已結伴走過近20年。燃油車時代行至尾聲,東風與起亞的緣分也消失殆盡,此時,分手才是奔赴未來的最好選擇?
東風在合資板塊斷舍離
大家似乎對東風與起亞分手的事并不感到意外。東風悅達起亞經銷商肖偉得知股東分家的消息后,表示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多年來,東風與起亞關于話語權的博弈始終沒有停止過。“起亞作為技術輸出方,一直處于強勢地位。”肖偉表示,盡管東風對中國市場變化更敏感,但由于股權少,在車型規劃、定價等方面不得不聽命于韓方。
大多數合資車企只有兩個股東、且股比比較均衡,東風悅達起亞有三方股東,做重大決策時需要三方高層一致同意,但三方從各自利益出發,溝通成本非常高,“在公司發展遇到困難時,股東之間的矛盾更難以調和”。
“內斗耗人”之余,想得到的也沒得到多少。
東風抱著“市場換技術”的想法與起亞合作,卻不曾想,所謂參與經營,主要是在生產、質量把控、內部流程管控等方面,真正的產品規劃、產品開發,甚至連零部件采購體系都沒能介入。
來源:東風悅達起亞官方
2017年,受“薩德事件”沖擊,韓系品牌嚴重受挫。東風悅達起亞當年銷量大跌45%至35.95萬輛。2020年,東風悅達起亞銷量滑落至24.9萬輛,創歷史新低。今年前10個月累計銷量僅12.81萬輛,與其巔峰時期年銷65萬輛相去甚遠。
根據悅達投資2020年財報,東風悅達起亞2020年業績下降幅度較大,其歸屬于上市公司的虧損為11.88億元,同比增虧8.63億元。今年三季度報,該公司前三季度凈虧損達5.2億元。這并不符合東風對東風悅達起亞在其集團內的定位,“要利,在利的基礎上要量”。
于是,東風逐漸萌生退意。
“(東風退股)屬于剝離不良資產”,汽車行業從業者王磊認為,“東風此時退出是及時止損”。
東風旗下合資品牌數量眾多,除了起亞,東風與本田、日產,法國雷諾、標致雪鐵龍、臺灣裕隆集團等均有合作。其中,只有東風日產和東風本田發展勢頭不錯,今年1-10月,這兩家合資車企分別實現銷量63.80萬輛、92.46萬輛。
因此,東風在合資板塊“斷舍離”,在燃油車領域小范圍“撤退”,不失為一個明智選擇。“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產品才是正道”,王磊評論道。
今年6月26日,原東風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嵐圖正式成為獨立公司。首款車型嵐圖FREE面世后,得到不少好評。“國家隊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說嵐圖賣得好去看看,結果真香,那個天幕,好喜歡”。在今年9月高端電動SUV銷量排名中,上市3個多月的嵐圖FREE以946輛的月銷量位列第六。
東風退出,起亞就行了?
其實,消息傳出之前,起亞已經在強調自己的主導地位,其“去東風化”的野心早有體現。
肖偉回憶,起亞曾希望在華銷售的智跑、嘉華、凱酷等產品不再使用中文名稱。這些車型由合資公司生產,改名是為了弱化其合資車型的身份標簽。這件事在經銷商中引起軒然大波,遭到大家一致反對。部分經銷商推測,起亞正在為提高股權做準備。
“別看韓系車在中國市場表現一般,在國際市場可不得了”,王磊稱。
的確,作為全球第五大汽車集團,今年1-9月,現代起亞汽車集團全球銷量達到503.2萬輛,僅次于大眾、豐田兩大汽車巨頭,位列全球第三。
王磊認為,在燃油車領域,韓系車并不存在明顯短板,發動機、變速箱都有自己的技術儲備。在新能源領域,現代起亞也有所布局。今年4月,現代汽車集團電動汽車專屬品牌旗下首款量產車型IonIQ(艾尼氪) 5完成中國首秀,續航里程可達600km,甚至略優于Model 3長續航版(續航里程約576km)。根據起亞公布的中長期電動化戰略,未來7年將推7款純電動新車。
此外,現代起亞集團在氫燃料電池技術方面優勢明顯。2013年,現代汽車推出了全球首款氫燃料電池車ix35 FCEV,成為第一個量產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企業。
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發布的報告顯示,1-8月,現代起亞集團打造的氫燃料電池車型NEXO累計銷量為5900輛,這個數字雖然看上去不起眼,卻占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總銷量的52.2%,排名第一。
NEXO 來源:起亞官方
對自己的技術很有信心,卻在中國市場屢屢碰壁,起亞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組織架構。從今年開始,起亞集團對東風悅達起亞進行了多輪人事調整。
今年3月,東風悅達起亞的中方領導李峰離開后,其職位由韓方高管柳昌昇接棒。7月,現代汽車集團進行了中國業務板塊架構調整,原本由現代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管轄的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分別轉入現代汽車和起亞代表理事旗下,由此,北京現代與東風悅達起亞轉為總公司管理體制。
“從這樣的調整,可以看出韓方不愿意再受到中方企業的掣肘,從而使東風悅達起亞在戰略決策、內部管理等方面更有效率”,王磊分析。
對起亞來說,股比限制放開無疑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只有進一步提升話語權,“才有動力向合資公司引入更多優質資源”。
但如果東風真的退出,東風悅達起亞能否力挽狂瀾還很難說。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5年以來,東風悅達起亞的高層已歷經5次變動。“管理層頻繁變動,沒有穩定的領導者專注于發展公司,不利于公司長期發展。”
自主車企崛起,韓系品牌也大受沖擊。“過去十幾年,韓系車造型設計乏善可陳,在產品智能化、數字化方面的創新也不足。”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表示,“而這十年正是主流自主車企突飛猛進的成長時期,對韓系車形成了有力沖擊。”
后合資時代,誰在哭誰在笑?
2018年4月17日,國家發改委表示,將于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這意味著,2022年,汽車行業將步入后合資時代。
政策同時影響著自主和外資雙方。實力弱的、不愿意將技術和產品導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品牌將不斷被市場淘汰,面對這樣的合作伙伴,“中方也不想陪著玩了”,汽車分析師張哲評論道。
在他看來,“那些想要增加股比的外資車企,也會挑弱勢的中方下手”。過度依賴合資車型的自主品牌,也將被加速淘汰,“這很公平”。
今年8月末,華晨集團破產重組迎來階段性結果,寶馬中國以16.33億元購得中華品牌,中華品牌資產將用來生產寶馬相關產品。
可以預見的是,股比限制“松綁”后,中外雙方的股權爭奪“拉鋸戰”也將開始。
此前有消息稱,早在2004年左右,大眾就曾提出想增加所持一汽-大眾的股比。2011-2019年,大眾高管在各種公開場合舊事重提,但始終未能如愿。
與一汽博弈,未有斬獲,大眾提升股比的夙愿卻在江淮那里終于實現。2020年12月3日,江淮大眾正式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其75%股權歸大眾中國所有。
來源:大眾官方
股比限制取消,一場新的洗牌或將開始。
張哲表示,以前由于體制所限,合資公司引入一款新產品,要經歷中外雙方反復溝通,漫長的決策機制經常導致錯失最佳時機。今后,有一方將占據更大主動權,加速新品導入節奏,中國汽車市場將迎來更充分的市場競爭。
“很期待起亞2020年世界年度車Telluride引入。”
外資汽車巨頭也開始加大在華砝碼。根據大眾集團規劃,至2025年,大眾將在華交付150萬輛新能源汽車,并增加100GWh的電池需求。按照“福特中國2.0計劃”,福特將在2021年底之前推出30款新產品。
但這并不意味著,外資巨頭將迅速接管合資車企。鐘師告訴未來汽車日報,拋棄合資轉而獨資建廠并不是一個完全劃算的買賣,“需要3-4年的時間成本和數十億元資金投入”。
(應受訪者要求,部分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