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作為汽車領域最具發展前景的技術之一,它無論是在車企眼中還是消費者眼中,無論是在傳統燃油車還是新能源汽車之上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分量。
目前的自動駕駛技術主要還是針對乘用車所研發,而消費者們所關注的自動駕駛技術也基本都是在乘用車領域,但是小雷卻認為自動駕駛技術在商用車領域或許有著更加實用的發展空間。
我國對商用車的定義一共可以分為 9 座以上客車和貨車這兩大類。就身材而言,這兩類車型相較于普通的乘用車確實都是巨無霸一般的存在,它們的出現甚至還會給新手司機帶來一定的壓迫感。
事實上無論是客車還是貨車都只是在忠實地執行著自己的工作任務,它們客觀來說并不會主動對其它車輛造車干擾,那么消費者們為什么會對它們畏之如虎呢?
■ 一次交通事故帶來的警醒
就像上面所說的,商用車和家用車不同,它們只要行駛在道路上大概率都是在執行自己的本職工作,并不會刻意去招誰惹誰。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商用車應該是道路上肌肉發達卻又溫順可人的存在,然而有一些問題卻讓它們成為了馬路上最為兇殘的殺手。
客車是座位最多的汽車,這也就意味著它將搭載著數十條生命,而這數十條生命都在一段旅程中都需要托付在客車司機一個人手上。說到這里,小雷想起了在 2018 年 10 月 28 日,發生在重慶萬州的一起公交車墜河事件,根據公交車內黑匣子中的監控視頻顯示,是因為乘客與司機發生了激烈爭執、互毆,才導致了公交車失控墜河。
小雷之所以提及這一起交通事故,并不是為了譴責涉事乘客和司機的不理智,只是想到了人的情緒問題。在這起事故發生之后,網絡上的輿論先是指向了一位無辜被撞的私家車女司機;在監控視頻曝光之后,有關部門又對公交車司機進行了背景調查,調查之后得出的結論是公交車司機的生活一切正常,那么這也就意味著公交車司機的情緒也只是在與乘客發生爭執的那一刻爆發的,而公交車上十多名無辜乘客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只要是交通事故,都有一個追責的過程,但凡是追責就必須會涉及到某一個人,因為只要是發生了交通事故,需要承擔責任的往往也是人,而車輛只是一個沒有自主意識的機器,它不需要承擔責任。
小雷認為,在這起事故中,搭乘十數名乘客的公交車肯定不會是事故的原罪。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來看,公交車司機被打了然后還手,它這樣的行為雖然不理智,并且違背職業道德,但是如果稍微換位思考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這起事故的原罪是什么?那就只能是公交車司機在那一刻所爆發出來的最不可控的情緒。
■ 貨車三原罪
貨車雖然不需要像客車一樣承載數十條生命,但是貨車卻是單次事故死亡率最高的車型,它所面臨的問題比客車更多,而 “遠離大貨車”這句話早就已經成為了所有小車司機開車時的警句。
導致貨車發生事故的原罪一共有三個,它們分別是超重、盲區大以及疲勞駕駛。貨車載重的屬性就直接導致了它會有很重的噸位,噸位越重,慣性就越大,慣性越大對剎車的考驗就越大,這一點對經常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大貨車尤其適用。
貨車盲區眾多也是它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轎車司機都喜歡在貨車之間左穿右插,游走在大貨車之間,有的轎車司機甚至還會與貨車并排行駛,殊不知這都是轎車司機們的取死之道,因為貨車司機很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這些人的存在。
噸位和盲區都可以算是貨車普遍存在的客觀問題,但是疲勞駕駛卻是行業普遍存在的主觀現象。根據數據統計,疲勞駕駛才是導致貨車發生事故的頭號殺手,那么為什么貨車司機明明知道危險還要疲勞駕駛呢?
隨著物流公司對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貨運時間也會被壓縮得越來越緊張,尤其是運送水果蔬菜之類的綠通貨物更是耽誤不起,所以貨車司機為了能夠將貨物及時送達,也只能選擇爭分奪秒地日夜兼程,甚至為此放棄吃、喝、睡覺的時間。看到這里可能有些朋友就會有疑問:一天總共就 24 個小時,請 3 個司機三班倒不就好了?
大貨車司機往往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考取大貨車的駕駛證,并且由于近年來運費下跌,大貨車司機已經淪為了投入高、回報小的職業。由于貨車司機的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國內的貨運行業已經存在著超過 1000 萬的司機缺口,所以三班倒的模式對于貨運行業來說顯然不太現實。
另外,由于客車和貨車基本都是在固定的路線上行駛,并且大多數的客車司機和貨車司機都不是因為喜歡開車才選擇這個行業,所以他們日復一日地工作就像是一條枯燥無味的 “人工流水線”,而枯燥無味也就意味著容易走神。在日常生活中,走神無非也就是發呆,但是在駕駛過程中走神卻往往意味著危險的到來。
汽車只是一臺機器,它并不會跟其它的汽車去鬧情緒,而情緒、盲區、疲勞駕駛都只是坐在駕駛室里的司機才會出現的問題。如果商用車都能夠實現自動駕駛,那又會是什么樣的一番景象呢?
■ 自動駕駛將是商用車的最佳良藥
相較于乘用車,其實自動駕駛技術用在商用車上的可行性更高,并且極有可能會先于乘用車落地。
從自動駕駛上路的難易程度上來看,由于客車、貨車都有著相對固定的行駛路線,每天需要應對的路況高度相似;而乘用車因為缺少固定行駛路線的約束,并且路況和環境多為城市路面,它所面對的情況相對來說就要復雜得多;所以理論上搭載在客車、貨車上面的自動駕駛系統對技術上的要求并沒有乘用車上那么高。
從自動駕駛技術應用的必要性來看,商用車顧名思義就是為商業用途而生,它的客戶也多為企業單位。自動駕駛除了能夠有效地降低企業單位的運營成本之外,還能夠彌補商用車司機缺口的問題。
從這一點上來看,自動駕駛技術就是未來商用車發展的硬性要求了。而乘用車則主要是用于通勤代步,自動駕駛對于乘用車消費者而言只是一項錦上添花的技術而已。
在安全方面,自動駕駛無論是應用在哪些方面都只是一套先進的技術,它沒有豐富且猝不及防的情緒,可以更加盡職盡責的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自動駕駛即便是長時間工作也不會出現疲勞駕駛的情況,在應對高度重復的工作時只會覺得簡單,而不會因為枯燥無味而走神。這樣的一項技術無論是對于載客量巨大的客車來說,還是單起事故死亡率最高的貨車而言都是相當有必要的。
■ 總結
不管是貨車、客車,還是乘用車,它們本質上都只是一臺機器,而沒有思維沒有情感的機器是絕對理性的,所以它肯定不會存在什么原罪。
交通事故之所以能夠發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駕駛這些汽車的是一種感性動物,也就是人。人的情緒、疲憊和大意才是導致交通事故發生的原罪。
那么,如果我們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把商用車駕駛這種時刻存在風險的事情徹底交給絕對理性的機器,未來的交通環境又會是個什么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