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共享出行到底如何盈利,主機廠究竟做不做的了出行業務,在8月12日的藍皮書汽車論壇現場,4位從事該行業的重磅嘉賓也談了自己的看法。
共享出行這塊蛋糕究竟有多大?
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曾給出過一個極為誘人的答案:3.6萬億美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近百家企業進入到該領域,尤其近幾年整車企業魚貫而入,一汽的"旗妙出行"、東風的"東風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長城的"歐拉出行"等等更是令人眼花繚亂。
做共享出行到底如何盈利,主機廠究竟做不做的了出行業務,在8月12日的藍皮書汽車論壇現場,4位從事該行業的重磅嘉賓也談了自己的看法。
曹操出行董事長劉金良表示,共享出行業務的本質還是服務行業,所以要打好基礎,把平臺做大以后才能產生出延伸價值,而這也是實現盈利的大方向。
茉莉科技創始人吳剛認為,前期賠錢是必須的,但要知道錢賠到哪里,賺錢需要一個過程,所有參與者都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就在上個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委發布了《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其中第一條便提出了要"鼓勵共享出行"。
在T3出行CEO崔大勇看來,雖然對盈利的前景持樂觀態度,但還必須要解決效率和規模的問題。
“如果做不到15%的市占率,那將很難盈利?!贝薮笥抡f。
GoFun出行CEO譚奕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盈利模式跟商業模式掛鉤,商業模式又跟供需關系掛鉤。為什么現階段很難盈利?因為整個產業鏈太長了,里面也有著太多的灰色地帶,而只有靠科技和硬件才能擠掉中間的水分,從而實現盈利。”
事實上相比于美國市場80%的人車保有量,中國還有著巨大的潛力,而這也決定了共享模式在未來會有著廣闊的空間。
但對于后來者而言,不僅需要面對市占率高達近9成的滴滴,同時業界對于整車企業能否玩轉這一新生業務也存有疑問。
對此劉金良深有感觸,他認為,車企不是不能做出行,而是很多企業沒有堅持下來,主機廠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及時響應司機和用戶的需求,所以未來一定要造為共享而生的車。
據悉,吉利也正在打造這樣一款專業的網約車,它不僅擁有全新的設計和空間布局,還能夠實現充/換電。
網約車究竟能否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來?崔大勇說,出租車的線上化運營是必然趨勢,現有守株待兔式的方法效率太低,而在無人駕駛車輛真正到來前,這一業務的終極模式就是網巡一體化。
"只有兩者間的平衡點找到了,才能可持續發展。"譚奕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