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乘風破浪的姐姐》,引發了圈內圈外一波波和年齡30+女性有關的話題,這是一場符合營銷傳播規律的完美策劃——讓女人圍觀女人,好戲連臺。
上班的時候,總不能惦記昨晚追的綜藝吧!不妨在此聊一聊,鋼筋鐵甲的車市中,那個“她”正在扮演怎樣的角色。
01
香車和美女,這算什么搭配?
習慣性關注各個汽車品牌的代言人和廣告設計,曾經有三位女性和車的結合給我留有深刻印象,她們是蘇菲瑪索、林志玲和孫儷,分別曾代言DS品牌、沃爾沃XC40和 Jeep 指南者。
且不論這些品牌/車型銷量走勢如何,同為女性,從個人感性角度出發,當時孫儷的代言真走心、充滿力量……
“陪在他們(孩子)身邊時,甚至覺得自己需要比‘娘娘’更強大,要做他們永遠的盔甲,又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內心。” 已為人母,那年出差拖著行李在機場匆匆路過,看完這1分鐘的廣告片,我承認:那一刻,被震出了眼淚。
而蘇菲瑪索和林志玲給我的感覺,一句話就能表達——更高級的女人和更高級的車。不同的人對此感覺或許不同,但香車美女放在一起,就能讓(男)人浮想聯翩,盡管沃爾沃XC40也在強調車型本身對女性消費者很友好,大談女性文化,但……你懂的。
香車美女的搭配,在車展上更是標配,無論她是車模的樣子,還是“銷售顧問”的樣子,這個話題深聊下去,觸及生理、心理層面,罷了。除此之外,汽車宣傳廣告中,女主坐在副駕駛一臉幸福、崇拜望著駕駛位男主的模樣,我們對這樣的形象也都太過習慣。
只是,轉過頭,看看身邊的實際情況,大家會發現——女性,正在多維度重塑車市。她,不是廣告畫面中,用來吸睛的道具。
02
年齡30+的女性,是市場寶藏
正如節目中反復強調的那樣,女性一旦過了30歲,無論婚否育否,她都有了更多閱歷,心態上會發生很大變化;當然,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隨著新時代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職場競爭力越來越強,以及婚戀自主,她們的經濟獨立性也越來越強。
近日,看到一則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從2013到2019年,中國女性用戶購車占比,由27.87%提升至30.75%,增長幅度不算很明顯,但值得關注的是, 2017~2019年電動車快速普及,女性占比也在快速提升。
這則報告指出,女性購車一般晚于男性。男性大約在25歲左右進入車市,而女性普遍在30歲以后會大規模釋放消費潛力。結合人口數據來推斷,1986-1990年正值生育高峰期,這個階段出生的女性如今都在30-35歲之間,因此報告還推斷,2020~2025年,女性對中國車市的銷量貢獻將超過700萬輛,占比突破35%。
女性消費群體的購車傾向相比男性,也更明確。前面提到了一種可能,是新能源車型受女性青睞,近兩三年來,市面上也不乏外型乖巧、好開好停的純電代步小車——另一個現象是:女性還偏愛高端品牌、轎跑SUV、兩廂車。其中,兩廂車和小型車往往不太受男性關注;但對于大型車企而言,假如乘用車型的開發一味追崇“大”,而小型車僅僅作為次之一等的入門級別產品,恐怕這將損失未來的女性細分潛力市場。
過去,女性購車群體多為“白骨精”,即白領、骨干、精英。但目前,普通職業女性、全職媽媽買車也是很常見的了。筆者認為,這或許跟當下的房地產格局還有些許關聯。目前,大型城市新樓盤多在周邊區域,女性獨立置業、或新婚定居,很多都選擇這樣的項目。遠離核心消費區域,無論是上班通勤、接送小孩,還是生活采購、娛樂社交,擁有一部自己能夠掌控的車,保證足夠大的生活半徑,這不僅是出行剛需,也是精神所需。
03
無論買或不買,“她”都很重要
不妨再把思路拓寬想一個問題:真的有那么多女人有了錢,就想要買車么?相比男性,目前女性對車的興趣肯定是遠不及口紅、服飾和包包……
我問過身邊不少居住在城市的女性朋友,你為何買車,或者是否打算買車。其實,有不少人不太care買車的問題(即便她們已經拿了駕照很久),她們中有的是已經結婚,家中有車,但自己不怎么開;有的是暫時不打算買車。大家給出的理由也都非常現實。比如上牌難、城市交通擁堵,不如軌道交通便捷;購物中心難找停車位;開車不熟練,覺得很麻煩;認為養車費用不劃算等等。
不過,有了小孩以后,無車家庭的女主們都很迫切希望有一部家庭代步車,尤其是今年經歷疫情后,相對公共交通,私家車已被視為移動的安全堡壘。
同時,她們都提到了關鍵的一點:目前的打車軟件很好用,并沒覺得不買車/不開車就怎么不方便。她們,是這個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隨著國家大力發展汽車“新四化”,即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當C端尚未完全接受新能源車的時候,共享出行是目前大部分新能源企業賴以生存的商業模式。從政策角度來看,將新能源車和共享出行深度捆綁是自上而下的布局,符合我國的能源戰略發展方向;而從消費端來看,布局越廣泛越密集,被選擇的幾率就越大,其背后的利益規模不言而喻。
隨著共享出行的普及,甚至一度泛濫,女性乘坐網約車的安全問題也更受關注。在國外,還出現過專屬女性的打車軟件;因此,國內也有人呼吁,中國網約車平臺需要更加嚴密的監管制度,最好也能開發出保護女性和弱勢群體的專屬網約車平臺。
就事論事,這種提議無可厚非,但是筆者仍然樂觀相信,只要人類在進化,社會在發展,所謂“男強女弱”的老觀念將逐步消退。而在一切進步來臨前,女性更應該懂得如何保護好自己,不能被這種觀念PUA了。如果自己把自己當作弱勢群體,那恐怕真的就是無藥可救的弱勢群體了。
寫在最后:都說女人的錢好賺,到底怎么個好賺法?筆者覺得,把這個問題置于車市,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命題。車,是男人的玩具么?這種印象或許是一個長期營銷PUA出來的結果,因為誰掌握財富,誰就會被定義為市場目標。那么,女性、財富、汽車之間,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或許,車市尚需乘風破浪,開拓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