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摩托車業務起家的重慶力帆,在進軍新能源車領域后,栽了跟頭,如今深陷幾欲資金鏈斷裂的困境中。
力帆是曾經的重慶首富尹明善創建的摩托車公司,后來轉去造車,又進入新能源車領域,如今因資金鏈幾欲斷裂而受關注,成為經濟寒冬的又一個注腳。
近日,重慶市政府召集地方金融辦及相關銀行機構債權人等,幫助力帆汽車組織成立了債委會,要求各銀行“不抽貸、不壓貸、不斷貸”。
力帆股份2019年半年報顯示,公司銀行貸款期末127.82億元,非銀金融機構貸款期末104.86億元,16力帆債第二期5.3億元將在2020年3月15日到期。今年上半年,各銀行對力帆股份授信總額度為125.66億元,已使用121.16億元。 據悉,此次債委會有多家銀行參與,包括農行、進出口銀行等大型銀行以及其他25家銀行為力帆股份提供授信,其中授信金額較大的銀行依次有:進出口銀行21.23億元,已全部用完;重慶銀行提供15.98億元授信,已使用15.72億元;浦發銀行14.33億元,已全部用完;農業銀行10.89億元,已全部用完;建設銀行7.6億元,已全部用完;浙商銀行提供7億元,已全部用完;興業銀行提供5.84億元,已使用5.83億元;工商銀行5.25億元,已全部用完。
對于此前部分媒體報道的“力帆汽車將于年底進入破產程序”,力帆股份稱此消息不實,并表示目前公司負債較高,資金流動性壓力較大,正在采取多種應對措施降低風險。但是顯然,力帆汽車雖未破產,資金鏈卻已處于行將斷裂的邊緣。
不知此次重慶市政府出手相助,能否扭轉局面?
1
夢醒時分
力帆股份資金緊張早有端倪。2018年10月,力帆股份將15萬輛乘用車項目的生產基地轉讓給重慶兩江新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獲得33.15億元資金;同年12月,重慶力帆的乘用車生產資質以6.5億元的價格出售給車和家。
據悉,力帆旗下有力帆汽車和力帆乘用車兩個造車資質,力帆旗下所有車型都在力帆乘用車旗下。此次出售的就是力帆乘用車的生產資質,“如果不是內部資金很緊張,幾乎不可能賣造車資質”。
2018年,力帆汽車實現營業收入110.06億元,同比下降12.66%;利潤總額3.08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虧損高達20.43億元,而去年同期凈虧損僅有1.87億元,同比虧損增幅高達991%。
經營情況不好和公司主業息息相關。數據顯示,力帆汽車近兩年的銷量都不好。2018年,力帆傳統乘用車銷量9.2萬輛,同比下滑26.39%,創上市以來的新低。銷量暴跌造成應收巨幅縮減,導致力帆汽車現金流一度緊張。力帆欲通過賣地、賣資質來擺脫困境,但未能如愿。
進入2019年,力帆汽車銷量仍在跌跌不休,半年虧損即超過9億元。今年開始,力帆汽車陸續出現融資違約、公司被起訴、股票被凍結和評級被下調等一系列問題。為此,力帆股份只能通過股權質押籌措資金。今年5月31日,力帆股份發布公告稱,股東力帆控股與重慶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解除質押的0.85億股,同時又質押了0.85億股,該項交易于5月30日已完成。
據統計,此次股份解質及質押后,力帆控股質押股份數余額為5.93億股,約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總數的96%,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45%,均為無限售條件流通股。
6月13日,力帆汽車融資租賃的1億元欠款因為逾期未還,導致所持有的股票被凍結。6月15日,力帆股份發布公告稱,力帆股份無限售流通股6.04億股股份被凍結,占力帆控股持有其全部股份的97.28%,凍結期限3年。
業內人士推斷,質押股權成了力帆控股變現的方式。而在凍結之前,力帆控股就已經幾近清倉力帆汽車了。也就是說,力帆控股早已經預知力帆汽車的結果,而他們要做的是如何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套現離場。
在這一記絕殺之后,7月,力帆傳統乘用車產量僅為34輛,同比暴跌99.58%;銷量為678輛,同比暴跌91.43%;新能源方面,7月銷售187輛,同比下降71.49%,刺目的銷量成績似乎在昭示著力帆敗局已定。
為了挽回敗局,力帆擬調整公司業務發展重心,把摩托車排在第一位,而曾被力帆創始人、原董事長尹明善寄予希望的新能源汽車業務降到了第二位,這與當初尹明善為接班人定下的“要堅定不移轉向新能源”的目標越來越遠。
公司業績不斷下降的同時,力帆股份還發生了多項人事變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陳衛和馬可。
尹明善曾在退休時向外界宣布時任力帆執行董事長、首席科學家的陳衛是未來力帆的董事長。陳衛因其海外工作和求學背景以及在車聯網等領域的豐富經驗而被尹明善看重。另一位離職高管馬可,33歲就擔任了力帆實業總裁,其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未來他將在新能源和傳統燃油車項目更好地落地上花更多功夫。
如今,隨著二人的離開,力帆的乘用車業務將何去何從?
10月14日,力帆股份披露9月產銷快報顯示,9月力帆汽車生產傳統乘用車605輛,新能源汽車377輛;銷售傳統汽車399輛,新能源汽車360輛,9月銷量總共不足千輛,僅為759輛,情況并無明顯改善。不知已經卸任退休又重回一線的尹明善,對于自己一手經營起來的力帆,接下來會做何舉動?
2
夢里花落
尹明善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早年輟學,后坐牢18年,47歲下海經商,54歲創建力帆集團,62歲入選福布斯中國百強富豪榜,79歲退居幕后,可謂大器晚成者也。
尹明善幼年喪父,祖上是涪陵大戶,但是早年因地主出身被下放到農村,1961年又因“反革命” 罪發配到塑料廠勞動改造,直到1979年才被“平反”重獲自由。此時已經41歲的他很快便展現出自己不同常人的天賦,先后擔任過英語翻譯、英語教師、出版社編輯,還當過國企老總,幫助虧損企業扭虧為盈。
1985年,47歲的尹明善毅然辭去“鐵飯碗”,搞書刊批發經營,很快成為重慶最早也是最大的書商并掘得第一桶金。1989年,尹明善突然宣布退出出版業,理由是“盡管當時這個行業活躍異常,但已是一眼見底,它注定是一個做不大的行業”。
然后他懷揣20萬元尋找新的賽道。20世紀90年代,重慶“摩托幫”聞名全國,摩托車巨頭“嘉陵”和“建設”以及一大批生產銷售摩托車及配件的民營企業都匯集于此。199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尹明善嗅到摩托車行業的商機,第二年,已經54歲的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創立了“轟達車輛配件研究所”。
盡管那時只有9名員工,他卻說“我要造出全中國、全世界都沒有的摩托車發動機”,在那個年代,這看上去就是在吹牛,但他后來真的把自己吹的牛實現了。他先是做組裝發動機,買回的組裝配件需要1400元,組裝好的發動機賣1998元,一臺便有598元的毛利潤。
半年下來,“研究所”銷售額就達到了730萬元。羽翼漸豐的尹明善開始籌辦摩托車工廠,第一個目標是造出屬于自己的發動機,為此他投入50萬資金。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內他們搞出了兩個“全國沒有”的發動機,讓他大賺一番。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摩托車由奢侈品變成了日用品再到成為了剛需。1999年,轟達已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量在200多萬以上。2000年,62歲的尹明善以5.5億元凈資產登上當年福布斯50位中國富豪排行榜。
轟達用9年時間在摩托車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共售出184萬臺發動機,在2001年時收入超過了38億元,之后更名為“力帆”。到2003年,重慶力帆成為國內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商。此時,65歲的尹明善決定進軍汽車制造業。
這是因為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推動了汽車價格大眾化,同時中國汽車市場開始顯現巨大的消費潛力,吉利、比亞迪等民營企業紛紛入行。與此同時,以摩托車為主業的力帆卻出現疲態,2002年只增長了幾百萬凈利,經營凈現金流比上年急劇下降2億多元,甚至出現了負數。
2003年,尹明善收購了重慶專用汽車制造廠80%的股份,并將企業名稱改為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正式進軍汽車制造領域。這一年,尹明善還獲選為重慶的政協副主席,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進入省部級高官序列的民營企業家。
2006年,力帆進入乘用車行業,3年就做到了年銷量4.3萬輛,同時涉足通用汽油機業務等。二次創業雖不盡如人意,但成績尚可,這讓尹明善略感欣慰。力帆汽車也在2010年11月成為國內首家A股上市的民營乘用車企業。上市后,力帆控股市值達到100億元,尹明善成功問鼎重慶首富。
然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力帆的汽車業務并沒能如預想的那樣成功。財報顯示,力帆控股在2009年凈利潤開始超過3億元,2010年時的凈利潤達到4.4億元,此后力帆控股的凈利潤一直在3億元到4億元之間徘徊,造車并沒有讓公司得到“實惠”。
而隨著汽車行業不斷發展進步,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力帆汽車不但未能脫穎而出,反而還出現了產銷雙下滑的情況。
從2014年到2018年,力帆汽車連續4年下滑,自2014年起,力帆的負債率就已經達到了70%。2015年,力帆股份發布總額52億元的“史上最大”增資方案,希望借此轉向新能源汽車領域。這一年,由于在新能源等領域的投入增加,力帆控股的凈利潤縮減至1.1億元。
2017年10月,自覺精力不濟的尹明善交棒給職業經理人牟剛和馬可代為管理,自己作為實際控制人退居幕后,并做未來規劃:這幾年自己在內部已有近80%放權,剩余的20%管理權也會逐步交出來,未來僅保留實際控制人身份,不會直接參與公司經營。
就在尹明善終于卸下身上重擔,想要安享晚年之時,卻猝不及防,凜冬忽至。年事已高的尹明善,看著自己一手創立而今卻在疾風驟雨之中搖搖欲墜的力帆,只得重新回來救其于水火之中。
3
大夢誰先覺
最近兩年一直處于風暴之中的力帆,摧帆斷桅,再無力揚帆。力帆的敗落,除了經濟寒冬、車市不景氣的原因外,更主要的問題在于自身。那么,力帆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造車事業未有大成,缺乏能打的核心產品。
力帆走到今日,與其產品更迭落后、質量問題頻發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初造車時,力帆汽車一度也是讓人熱議的品牌,但是這種熱議并非因為車好。
2006年1月,力帆第一輛轎車520正式上市,這款車雖然配置逆天,但卻沒有獲得市場的認可,全年銷量僅有1萬多臺,而差不多同時上市的比亞迪F3當年的月銷即已突破1萬輛。
第一款車失敗后,力帆走上了模仿之路,直接復制寶馬MINI做成了力帆320,在嘗到甜頭后,又相繼推出了山寨寶馬3系的力帆620、山寨福特新款S-Max的軒朗、山寨漢蘭達的力帆x80。當然,一直在模仿、從來不創新的力帆也就沒有積累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進而也就無法推出一款拳頭車型。
能夠長久縱橫于市場的企業都有立得住的核心產品的支撐,比如豐田旗下的卡羅拉、凱美瑞,本田的雅閣、思域,大眾的高爾夫、甲殼蟲等等。反例則是通用汽車,雖然旗下車型和品牌眾多,但由于缺乏一款全球性的暢銷車,加上研發和改革遲緩,在外界管理發生變化時就經不住考驗,甚至到了破產重組的地步。
因此,打造能夠暢銷市場的核心車型才是自主車企適合的發展途徑,比如長城靠哈弗H5、H6在市場站住了腳,吉利靠帝豪EC7打出了品牌,因山寨被詬病的眾泰用一款T600來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但在這一點上力帆汽車竟然后知后覺了十多年,直到2016年12月發布的邁威才實現了單款車月銷量過萬的突破。
核心競爭產品缺失的背后是技術的乏善可陳。比如力帆320換個前臉改成330接著賣,力帆620改為630也是小修小補。迄今為止,力帆已經2年沒有推出燃油新車,現有車型中沒有一輛國六車型,這樣豈能不敗?
其次,轉型新能源不力,一直磕磕絆絆。
在燃油車領域沒有建立起核心競爭力的力帆又開始跟風轉向新能源車。乘著新能源風口,尹明善計劃2020年前推出21款純電和混合動力新產品,實現累計50萬臺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目標。
本來力帆的新能源是有過一段好日子的,2015年,力帆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4874輛,在國內名列前茅,這也讓業內人士對于力帆的轉型充滿了期待。但因為沒有核心競爭力,當年力帆為其生產的2395臺不符合新能源汽車補貼申報標準的車輛進行了申請,結果為此深陷“騙補”風波,財政部不僅不予補貼,還取消了力帆乘用車2016年申請補助的資格。
風波使得力帆股價連續下跌,新能源車銷量開始斷崖式下滑,2016年公司凈利潤也創下其上市以來的新低。此時力帆本該選擇踏踏實實用產品質量說話,重塑品牌形象,或者放棄品牌向上的企圖,繼續走一貫的低價路線,銷量為王。
但走捷徑習慣了的力帆形成了思維定勢,不顧情勢選擇了抄近路,它把目光轉向了今年3月剛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氫能源上,打算“蹭熱點”,發公告稱要推出氫能源車。不過它很快被上交所的問詢“打了臉”,在批露相關信息的要求下力帆回復稱:
“公司的氫燃料電池汽車項目尚處于合作開發初期,可能存在項目開發不成功的風險,可能存在項目開發不及預期導致產品無法進入國家氫能乘用車公示目錄的風險。”回復公告一出,力帆股價開始大跳水,品牌形象再遭重創。
此時“禁摩令”也在各地不斷推出,摩托車作為力帆的核心產品銷量不再,自此之后,力帆好像失去了翻身的力氣。
第三,創始人熱衷的事情太多,分散了精力。
一般了解力帆經歷的人都會有疑問,力帆做摩托車是靠研發技術起家的,到了汽車領域怎么就不重視研發制造了呢?這可能和做事情不專注有關。
與李書福等民營企業家執著于造好車不同,本就年齡很大的尹明善熱衷的領域非常多,譬如力帆曾進入足球領域,雖然借助足球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但多年來也虧損了十多億。
另外,或許是因為早年經歷所致,作為紅頂商人的尹明善特別熱衷政府工作,他曾向有關領導表態:為了把工商聯工作做好,我可以把企業賣了!
力帆還涉足了房地產領域,從資產超過50億、22萬平方米全部自持的甲級寫字樓力帆中心,到占地740畝的力帆工廠,資產預估40億,再到北碚老城商圈項目、蔡家翡翠郡項目、貴州婁山關度假項目、新牌坊力帆楓樾項目、黔江檀香山項目等,都是力帆的產業。
造車本就是一項需要高投入的事業,在集團業務中占比頗高的房地產業務還為自家造車業務輸了血,這正應了“造車離不開房地產”的調侃。
第四,后繼無人,交棒不力。
尹明善2017年退休時曾吟《謝客商》:“八旬不退,力帆衰頹;后繼有人,力帆騰飛。”而今回頭來看,“后繼有人”四字著實刺眼,令人五味雜陳。
尹明善膝下有一兒一女,均在力帆擔任董事職務,也兼任力帆控股旗下多家公司的董事。相比于女兒尹索微的低調,兒子尹喜地人稱“驚喜哥”,對于超跑有著近乎狂熱的癡迷,2009年在力帆集團投資俱樂部緊縮銀根的背景下,曾花3000萬買下一臺布加迪威龍,成為該車在中國第一輛的擁有者。他的車庫中還有30多輛豪華轎車。
有人曾算過一筆賬,尹喜地買一輛價值5000萬的豪華跑車,尹明善需要賣掉1000輛力帆汽車才能賺回。尹喜地在網絡上有很多爭議,“敗家”的帽子扣上來,有人替他解釋稱,一切實際都是一場誤解,尹喜地高價買跑車是為了給公司研究國外的技術,其將自己所購的豪車無償交于力帆集團的設計師們進行研究和分析,以完善力帆汽車的不足。
據知情者透露,尹喜地是因與父親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和束縛,自己放棄接班,并于2012年之后離開汽車板塊,轉而專注于超跑賽事。尹明善女兒尹索微,從中學起就被送往國外,主修管理,在2017年持股市值將近14億元,但她也沒有接班。
尹明善對外表示,“我從來沒有考慮指定兒子接班,他對經營企業的興趣并不那么濃厚,不像我是個工作狂”“家族里的人不如外面的人”等。2017年底,即將年滿80歲的尹明善退休時選擇把力帆交給“外人”。
但在外人中挑選接班人并不容易。2015年6月8日,在重慶悅來會議中心舉辦的“力帆之夜”上,尹明善左手牽著1956年出生的力帆股份首席科學家陳衛,右手牽著1970年出生的力帆股份總裁尚游,向外界驕傲地宣布兩者均為接班人。
就在外界普遍以為力帆接班人敲定之際,變數陡生。8月9日,尚游以身體原因向董事會請辭總裁職務,8月12日的股東大會上,陳衛被選舉為力帆股份的副董事長,董事會同日聘請牟剛擔任力帆股份總裁一職。最終2017年底接班人敲定,是牟剛。
在選擇外部接班人時,由于曾經遭受過背叛,尹明善對于中國職業經理人有著深深的不信任,曾直言“中國還沒有形成職業經理人市場”。雖然尹明善在退休之時將力帆交接給了牟剛領導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但時隔一年之后,力帆又重新回到了尹明善手中。
人事不停大變可能會導致企業各項決策的遲緩,影響力帆抓住全力沖刺的機遇期。
實際上,以上所有問題都可歸結為一點,那就是力帆造車缺乏理想和情懷,賺了錢之后不思進取還老想走捷徑。尹明善曾說:力帆造汽車是知難而進,但也不是莽漢。我們的策略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樣的心態造車,當然不會全力以赴地去進行研發投入,積累核心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了。
當然,這樣的造車也就還不如不造。再加上個人個性和管理風格的局限,最終也就走到了今天這一步。所以,力帆這個失敗看著像是自找的。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