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商業歷史上,每代行業變革的背后都缺少不了行業領袖人物的推波助瀾。左延安的出生決定他的一生不會平凡,在新中國成立時出生,與中國汽車行業共同成長。
左延安掌舵江淮汽車22年,在逆境中不斷變革,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帶領江淮汽車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地方國有汽車廠,發展到擁有數百億資產的上市公司,創造了業內矚目的“江淮現象”。
那么,推動江淮汽車從瀕臨倒閉到走遍世界,創造“江淮現象”的發展動力是什么呢?
記得左延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我們在產品和制造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的能力方面,我們還不夠,我們的體系還不夠完備,我們的能力還不夠強。特別是做了乘用車轎車以后,每一年都有很多的轎車面市,你必須有持續的研發能力,就是這個概念,持續的研發能力我們還是有距離的。”可以說左延安早就預料了自主研發的差距,那又該如何彌補這個差距?
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江淮汽車在左延安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學習型組織之路,其主要觀點總結起來就是著名的“左式學習觀”。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左式學習觀”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聊聊。
左延安的“左式學習觀”
領導,是培訓師。
企業領導,從一定意義上,都應是培訓師、培訓員。享有“當代企業泰斗”盛譽的GE公司總裁韋爾奇就聲稱自己是“生產人才”的人。他將每年幾次去克勞頓村(CE管理學院)上課視為漫長管理生涯中最愉快、最值得做的事情。他還非常肯定地說過:“一個企業學習的能力,以及把學問轉化為行動的能力,就是最終的競爭優勢。”
我們看到,伴隨著GE這個“百年商朝”長盛不衰的恰是一部從不懈怠的培訓史,而“一把手”給予我們的深刻啟示則在于,只有具有戰略眼光的人,才會重視培訓;非凡的企業家必定同時是培訓家,所謂“言傳身教”是也。
學習,無處不在。
哈佛大學的波特教授曾預測:“在未來,公司將比過去更像大學” 。所以我們要把辦公室與教室連接起來。“辦公室”即泛指一切工作場所,包括廠房、車間等,這就是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立于不敗之地的各類企業的共同特征。
學習培訓無疑是企業成為學習型組織的主要途徑,是企業應對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知識化挑戰的重要保障。工作學習化,直接將廠房、車間等演變成學習的課堂或教室。
發展,無時不在。
通過培訓、學習與員工成長的互動,培養員工終身學習的習慣。企業領導不僅要動員和組織員工創造財富,同時也要給予每個員工以培訓、學習的經歷。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通過培訓、學習來貫徹人道精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不斷發展,是密切員工與企業關系、使企業獲得持久競爭力的最根本途徑。因此,終身教育、繼續教育的價值最大化莫過于全體員工素質的持續提高,從而有可能護佑企業“健康長壽”而不是過早夭折。
會用,學以致用。
有時候,很多人學習只是武裝了嘴,并沒有武裝頭腦。所以我們要把“有效性”作為培訓的基本要求。人類已叩響知識經濟之門,一般化的“學以致用”要求已遠遠不夠,而“有效性”則是更高層次的要求,且適逢其時,因為在網絡時代,知識的獲取更為便捷,知識共享也更充分,企業要保持競爭優勢,最可靠的辦法就是比對手學得更快。
殼牌石油公司的資深企劃阿里·德赫斯就認為:“一個成功的公司是一個能進行有效學習的公司。比你的競爭對手更快的學習的能力,可能是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可見,所謂“有效性”,其現代內涵主要是指快速有效的學習能力。
培訓,要“授人以漁”,也就是說,傳授有效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應當教導如何在快速索取有效知識方面捷足先登。培訓的直接有效性,往往取決于傳播知識的快捷與神速;而有效掌握“快速索取知識”的能力,實在是最要緊、最有效的知識。
寫在最后:
“左式學習觀”歸根到底就是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事學習。永遠的抱著一顆學習的心態去工作去發展去交流,從領導人到底層員工,每一個人都會從中得到益處,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大保障。當每一個人都在進步和發展,那么整體上反應出的就是整個企業在向上發展,那么無論這個企業想要實現什么目標都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