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充電設施產業發展論壇在上海新能源國際博覽中心圓滿召開。會上,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針對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現狀及未來做了針對性的發言。
演講的開端,仝宗旗對我國充電目前充電基礎設施整體情況進行了介紹:截止到2019年七月我國充電樁保有量超過105萬臺,公共充電樁保有量超過45萬輛,私人充電樁保量60萬臺。在充電柱的電流使用上,交流充電樁是60萬臺,直流電較少,只有15萬臺。從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區域還是較為集中的,依次是江蘇、北京、廣東、上海、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湖北、天津。前10名地區占比可以達到74.9%。除此之外,公共基礎設施運營集中度還是比較高的,前八家運營商占總量的89.7%。
仝宗旗根據913172條采樣數據得出2019年7月我國共建設安裝私人類充電柱60.5萬臺,未配件私人柱數量30.8萬臺,未配件率高達33.8%。在未隨車配建充電設施的探討上,前三原因占比達70.5%,其他原因占比為29.5%。主要原因包括了集團用戶自行配建、居住地報裝接電難度大、工作地沒有固定停車位、通過專用充電場充電、居住地物業不配合及其他原因。
在新能源汽車銷量的預測上,仝宗旗提出了自己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看法:2020、2025、2035和2050成為了燃油汽車和新能源銷售的重要節點。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會達到2767萬輛。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9億輛。而到了205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3.7億輛的水平。在他看來,未來的燃油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將會產生相互交換的變化,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市場的主力,而燃油汽車逐漸被政策和人們的觀念所驅逐,最終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談到新能源汽車,自然離不開充電柱。在充電柱基礎設施建設上,仝宗旗做了這樣的預測:2050年公共充電設施將達到865萬臺,而私人充電設施達到8100萬臺。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將會通過五年一個階段進行建設。根據不同類型新能源汽車和充電規模的預測,公共類充電設施2025年預計達到124萬臺,2035年達到534萬臺,直到2050年的865萬臺。
在這樣的設施建設速度上,未來公共充電設施將會迅速提高。相比較公共充電設施,私人充電設施的預測更為樂觀:2025年私人充電設施達到515萬臺,2035年達到5560萬臺,最終完成2050年8100萬臺的目標。根據用車類型的不同,仝宗旗認為,轎車及日常通勤車輛將會在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充電為主,公共充電設施為輔,而商用汽車如公交車,重卡則有專用的充電設施。
在國家層面,仝宗旗介紹了國家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監控平臺。這款監控平臺將會在國家層面進行推廣和使用,最終形成“柱柱—車柱—企業—省市—國家”平臺互相連通的效果。這款平臺將解決三方面的問題:提高用戶使用體驗,可以解決用戶找柱難、使用難、支付難的問題;增強政府管理效率,幫助政府了解充電基礎建設情況,了解充電基礎設施行業運行情況以及幫助政府決策政策;促進行業服務進步,促進行業車柱融合,為行業的企業提供各種后期服務以及幫助行業健康發展。通過國家級平臺的建設,建設車柱平臺對接規范幫助企業建立充電柱基礎信息庫,了解充電站名稱、運營數、位置和充電信息等。通過靜態/動態數據的鏈接幫助行業數據服務及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