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趨勢下,人機交互正成為汽車行業重要的發展主題,座艙電子作為人機交互的主要入口,正成為汽車下一個變革點。
本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上篇從發展趨勢出發,主要內容包括座艙電子的構成、驅動因素及主要發展趨勢。此前已經推出,詳情請點擊:從發展趨勢和競爭格局看座艙電子未來演進(上),該文為下篇,從競爭格局出發,主要內容包括座艙電子全球競爭格局、核心競爭力的轉移以及零部件巨頭未來優勢。
座艙電子全球競爭格局
座艙電子以中控平臺為基礎,逐漸向液晶儀表、抬頭顯示和后座娛樂延伸,因此中控平臺作為終端入口處于座艙電子核心環節。中控平臺的滲透率較高,也是現階段座艙電子價值量最大的一部分。根據權威機構統計,2016年信息娛樂系統的全球市場規模達到157億美元,同期儀表組合、抬頭顯示器和信息顯示器的市場規模分別為71億美元、5億美元和25億美元。
從中控平臺全球競爭格局來看,座艙電子主要參與主體可以分為零部件企業和電子企業。零部件企業很多是從整車廠商中獨立出來的,與整車廠商存在密切的合作關系,因此零部件企業占據著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大部分市場份額。
此外,電子企業也通過自身在電子領域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切入到汽車領域,并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和零部件企業相比,電子企業主要的優勢在于產業鏈整合能力。
從全球范圍來看,零部件企業主要包括博世、大陸、電裝、德爾福、偉世通、三菱電機、愛信AW、現代摩比斯、電裝天等;電子企業主要包括哈曼國際、松下、先鋒電子、阿爾派、JVC建伍、歌樂、德賽西威、航盛電子、華一汽車、索菱股份等。
從全球行業格局來看,目前座艙電子中控平臺領域的市場化水平較高,行業競爭較為激烈,行業的整體集中度較分散。根據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2015年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的前五大供應商分別為哈曼、阿爾派、博世、三菱電機、電裝,前五大廠商的市場份額合計為46%,其中哈曼以13%的市場份額位居首位。
和中控平臺相比,液晶儀表的競爭格局較為集中,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大陸集團、日本精機、電裝、偉世通、博世等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中。2016年,全球前五大儀表廠商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0%,其中大陸市占率最高,達到了25%。
抬頭顯示和后座娛樂是座艙電子最后落地環節,目前滲透率還較低,但是成長空間巨大。在抬頭顯示的競爭格局中,本田旗下日本精機市占率達 55%,德國大陸和電裝市占率分別為18%和16%,其它廠商市場份額較小。在后座娛樂領域,前三大廠商偉世通、大陸、博世市占率分別為26%、15%和7%,其它廠商的市場份額較少。
核心競爭力向智能駕駛轉移
從座艙電子演進過程來看,目前座艙電子處于第二階段(中控平臺、液晶儀表、抬頭顯示、后座娛樂)的普及期,伴隨著智能化需求的增加,座艙電子和智能駕駛功能融合的趨勢變得越來越強烈。當座艙電子功能不斷升級,智能駕駛占據核心價值,座艙電子的核心競爭力逐漸向智能駕駛轉移。
從座艙電子的產業鏈價值來看,以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和液晶儀表為代表的座艙電子上游主要由芯片、印刷電路板、顯示屏模組、外觀塑料件構成,中游主要是座艙電子系統集成,下游是整車及后市場。一般來看,座艙電子廠商從上游采購元器件,然后做硬件集成形成終端產品,因此座艙電子硬件層面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終端廠商的研發設計和制造工藝的可靠性。
當智能駕駛不斷發展,主動安全和輔助駕駛新技術被快速運用到座艙電子中,座艙電子功能逐漸增加,智能終端功能逐步強化,產品鏈進一步橫向延伸。當座艙電子第三階段逐步到來,座艙電子的核心競爭力逐漸由硬件集成向智能駕駛轉移。
目前大多數主流座艙電子廠商都在推動座艙電子與智能駕駛技術融合,并且相關的概念產品在大型車展、CES展中都能被大眾消費者熟悉。在2018年CES展上,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聯手凱迪拉克展示了一套全新概念智能駕駛艙。該駕駛艙采用了五塊相互連接的顯示屏幕,除了實現與用戶的個性化鏈接外,還具備高度自動駕駛技術的服務。
除去博世之外,大陸、偉世通這樣的零部件巨頭也展示有智能座艙系統,座艙電子和智能駕駛融合趨勢不斷顯現,核心競爭力的轉移在有序進行。
零部件巨頭未來優勢較大
從全球競爭格局來看,座艙電子參與主體可以分為零部件企業、電子企業和互聯網廠商。三類企業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都在座艙電子產業占據一定的地位。
零部件企業是座艙電子的重要參與者,由于零部件巨頭產業起步較早,擁有深厚的技術沉淀,同時與整車廠商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因此零部件廠商在座艙電子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零部件巨頭主要代表包括博世、大陸和偉世通。
電子企業通過技術和品牌資源不斷向汽車領域拓展,在座艙電子領域取得了一定的份額。電子企業主要包括哈曼、阿爾派和先鋒。
互聯網企業憑借自身在軟件和大數據的優勢切入到座艙電子領域,互聯網企業以車載智能產品、無人駕駛、互聯網汽車生態系統三大方向為主要內容,推動了座艙電子向前發展。互聯網企業主要代表包括谷歌、百度、騰訊、阿里巴巴。
展望未來的座艙電子競爭格局,零部件巨頭的優勢將不斷凸顯。由于零部件企業更加的專注座艙電子,重度的研發投入使得技術進步更快。同時,零部件企業與整車廠商保持著緊密的合作,更容易獲得核心基礎數據,產品之間也能產生協同效應,這些都使得零部件企業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
電子企業通過產業鏈優勢切入座艙電子,但是電子企業并不聚焦于汽車領域,使得電子企業難以大規模研發投入座艙電子,電子企業的重心仍然在較傳統的領域。同時,電子企業在發展中也缺少一些主動安全技術的配合支持,產品之間缺乏協同效應。隨著座艙電子逐步升級,電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逐步下降。
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在于軟件和算法,主要從軟件系統層面推動座艙電子發展。但是互聯網企業并無硬件基礎,對硬件廠商高度依賴,因此在座艙電子硬件領域互聯網企業并無話語權。
綜上所述,未來座艙電子的競爭格局將向零部件巨頭集中。
近年來,華一汽車科技逐漸加大對智能駕駛座艙、智能交通及車聯網領域的投入,未來三大業務群為智能駕駛座艙、智能交通、車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及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