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剛剛結束,各大車企就開始紛紛報喜,爭搶將自己在開年第一個月份取得的“開門紅”成績告示天天。
比如,奇瑞1月份銷量5.87萬輛,同比增長55%;吉利1月份銷量15.84萬輛,同比增長2%;比亞迪1月份銷量近6萬輛,同比增長42.31%;東風悅達起亞1月份銷量4.59萬輛,同比增長48%;廣汽本田1月份銷量7.58萬輛,同比增長7%。
雖然在一片正向增長的數據里偶爾也穿插幾個同比下跌的品牌,如:長安馬自達1月份銷量1.58萬輛,同比下跌22%;長安乘用車1月份8.43萬輛,同比下跌26%;東風啟辰1月份銷量1.35萬輛,同比下跌20%。這些與海馬汽車1月份同比下跌87.45%相比,均屬于小巫見大巫。
據海馬汽車發布的2019年1月產銷快報顯示,海馬汽車1月份累計產量僅為731輛,同比下跌高達92.54%;1月份累計銷量僅為1327輛,同比下跌高達87.45%。
這樣的一份數據對于一個整車制造企業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要知道,即便軒逸(日均銷量約為1,361輛)單一車型的一天銷量都比海馬一個月銷量還有高。
細分來看,海馬汽車基本乘用車銷量為201輛,同比下跌93.16%;MPV車型的銷量為61輛,同比下跌87.18%;SUV賣出了1065輛,同比下跌85.13%;而交叉型乘用車(微客)銷量則為0。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實上,海馬這樣的下滑趨勢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顯現。
2017年海馬汽車全年銷量為13.7萬輛,與2016年近22萬輛相比下跌35%; 2018年,海馬汽車在下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全年銷量僅為6.8萬輛,同比直接腰斬達51.88%。要知道,2018年的海馬汽車銷售目標則是18萬輛。
在終端市場的銷量下滑必然直接導致營收的銳減。
據海馬汽車1月底發布的2018年度業績預告顯示,2018年全年海馬汽車預計虧損12億元-18億元,這一數值幾乎虧損掉了海馬汽車2010年-2016年全部利潤總額(2010-2016年海馬汽車的盈利金額綜合為17.78億元)。與2017年的9.9億元相比虧損額度相比,也進一步擴大至20.68%-81.02%。這也是海馬汽車連續第二年虧損。
海馬汽車持續糟糕的業績也引發了深圳證券交易所的關注。2019年1月3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向海馬汽車發來關注函,要求海馬汽車針對業務情況進行說明。
海馬汽車則在回復函中將持續虧損的主要原因歸咎在了以下三個方面:
1、公司因經營性及其他等影響當期損益;
2、公司因部分產品逐步退市等涉及的相關資產以及存貨等計提資產減值影響當期損益,對出口應收賬款等計提資產減值影響當期損益;
3、公司因終止研發項目造成研發支出費用化等影響當期損益。
事實上,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18年修訂)》的退市風險警示規定,在2018 年度報告披露后,海馬汽車存在著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海馬汽車的股價也從2017年初的5.80元/股暴跌至2.16元/股(2019年2月14日,午間價)。
連續的虧損,除了市場銷量不佳之外,根據海馬公告內容顯示,在研發連續接連遇挫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排放標準的提升,包括海馬M3、福美來F5和F7等車型不得不將逐漸退市。而在新產品研發上,海馬汽車卻遲遲未能取得有效進展。
據海馬汽車在公告中稱,已經對福美來F7商品性改進項目VB00-B項目、福美來系列產品技術平臺項目、福美來F7的電動化項目VB00-EA項目等終止研發;并將對受政策影響盈利大幅下滑的@1、@3純電動汽車產品予以停產。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海馬汽車現如今所面臨的頹勢主要因為自身研發實力弱、技術老舊,導致海馬汽車產品布局過于狹窄,與市場需求脫節。同時,品牌和營銷方面的弱勢,海馬汽車競爭力進一步減弱。
事實上,雖然海馬汽車在其官網介紹在售車型有海馬汽車、福美來和海馬新能源三大產品譜系,真正能帶來銷量的車型少之又少。
與外界的高度關注相反的是,汽車業務的節節敗退,并未能讓海馬汽車感受到急迫感。
通過對公開資料查閱后可以發現,海馬汽車業務并不局限于汽車這個主業,還包括了房地產、金融、商務會館、物業、投資、小額貸款等相關業務。尤其在鄭州開發的房地產項目和海馬金融公司業務開展的風生水起。
或許,對于海馬汽車而言,生產銷量汽車已經不再是其聚集點。把周邊副業扶正也并非不是不可能。趁著資質以及生產線還尚且值些錢,海馬汽車即便成為某造車新勢力旗下生產基地也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