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汽車新聞》網站報道,寶馬集團研發負責人克勞斯·弗勒利希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寶馬正在與至少兩家同行商談加入其自動駕駛聯盟的計劃。與此同時,寶馬預計在未來三到四個月內宣布自動駕駛聯盟的新成員。
克勞斯·弗勒利希上周在出席洛杉磯車展間隙向記者表示,那些起初打算單槍匹馬投入自動駕駛技術研究的公司發現,研發成本巨大且面臨十分艱巨的技術挑戰,因此他們轉而選擇同其他企業“抱團”合作。
克勞斯·弗勒利希透露,寶馬目前正在同兩家到三家大型汽車制造商商討后者加入研發聯合體的計劃。
長久以來,寶馬一直倡導在自動駕駛汽車研發過程中各家車企應化“競爭”為“合作”。在提及有不少企業向自動駕駛研發表達出興趣之時,克勞斯·弗勒利希向記者說到:“在2015年到2016年期間,每個人都認為寶馬會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取得成功并且成為行業領軍者。”
2016年寶馬同Mobileye合作開啟自動駕駛研發聯盟。后者之后被英特爾公司以大約1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2017年8月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集團加入該聯盟。寶馬還將其他大量汽車供應商納入聯盟中,其中就包括麥格納國際、Aptiv以及德國大陸集團。
寶馬集團旨在到2021年研發出完全自動駕駛系統。
克勞斯·弗勒利希表示,適配于更復雜且部分實現自動駕駛功能系統所需的初代技術研發成本約為10億美元,如此大額支出將成為自動駕駛技術在未來為實現商用化而進行迭代開發過程中的障礙。他認為,那些已經花費10億美元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系統的汽車企業現在選擇同其他同業者合作,這意味著他們不得不放棄較早版本的技術并且利用共同開發的軟件將其取代。
克勞斯·弗勒利希向記者說到:“他們不得不先投資10億美元,即使他們知道所研發的技術在未來可能無法存活下來。事實上這一領域的從業企業面臨大量的下沉成本。”
克勞斯·弗勒利希認為,中國將成為自動駕駛領域全球范圍的領導者,他指出美國國內單個自動駕駛企業在不同城市開展測試的做法會引發“略微的混亂”。他還表示,盡管針對的是尚處于早期的自動駕駛技術,但歐洲監管者在更新法律與自動駕駛技術相適應方面仍然行動緩慢。
克勞斯·弗勒利希向記者說到:“中國擁有優秀的軟硬件等企業,這些企業還將業務范圍擴展至強力芯片組的研發領域。在汽車電動化領域,中國曾經也是落后者,但如今他們已經成為領頭羊,而在按需移動出行服務 (On-demand mobility) 領域,中國也將經歷類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