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底最后一場“汽車盛宴”、2018國際車展上,筆者聽得最多的詞恐怕就是“負增長”“拐點”和“調整”了。眾所周知,國內汽車市場今年出現了整體疲軟的情況。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汽車產銷量環比均呈一定下降,同比降幅更為明顯,延續了7月份以來下降走勢。1-10月,汽車產銷同比雙雙下降,為今年首次負增長。
但就在業內人士普遍“喊冷”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卻以“高歌猛進”的方式成為了國內車市的一大亮點:10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6萬輛和13.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8.1%和51%;1-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7.9萬輛和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0%和75.6%,顯示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迅猛之勢。
“(在剛過去的)10月份,我們共銷售純電動汽車27,958輛,環比增長142%,占到國內市場的30%;這意味著每賣出10輛純電動汽車,大概有3輛是北汽新能源生產的。從1月份到10月份,北汽新能源總共生產和銷售了純電動汽車109636輛,同比增長76%。”正如北汽新能源營銷公司營銷傳播部總監曹斌介紹的那樣,北汽新能源恰恰是過得比較“滋潤”的少數企業。究其成功的原因,大概也可以總結出兩個關鍵詞——“新能源”和“智能化”。
如何繼續跑贏大勢?提升產品力是關鍵
作為唯一一家純電動車型年銷規模突破10萬輛的中國車企,北汽新能源無疑正在持續領航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而從產品結構來看,也依然是當之無愧的“國民車”。早在今年年初,北汽新能源便提出了今年將力爭實現15萬輛的銷量目標。從前10個月的實際表現來看,北汽新能源已完成該目標的73%,只要在最后的兩個月里保持正常發揮,突破這一目標幾無問題。
不過,隨著造車新勢力為了迎合消費升級頻頻推出高端車型帶來的“刺激”,再加上合資品牌、進口品牌的傳統巨頭開始搶食新能源汽車市場“蛋糕”的沖擊下,北汽新能源也面臨著不僅要走量、還必須打磨核心技術、布局更高端細分市場以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挑戰。
“為什么北汽新能源卻要從‘國民車’開始做起?我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發展新能源汽車,在高端路線和國民車路線中,走哪一條路徑才能夠帶來汽車的新能源最大化利用,以及形成解決能源問題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實際社會效果。”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營銷公司總經理李一秀告訴《電動大咖》,“我們最早嘗試的是做一款B級電動車,后來發現在中國當時電動車產業發展所處的階段,一方面是需要政府、社會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取得消費者的認可。因此,我們走了一條能夠快速上量的路徑,致力于促進新能源(汽車)從認知到推廣、再到普及(的工作),從而推出了EC系列,走上了‘國民車’路線。”
出眾的銷量,證明了EC系列是成功的。“但是我們也深深的知道,只生產EC系列,不是我們的最終訴求。”李一秀指出,EC系列更重要的意義是對整個供應鏈體系的培養和打造,在較大的銷量驅動下,供應商敢于開模具、敢于投入技術研發,這才促使純電動汽車產業鏈開始具有了規模化的效應。
與此同時,在國家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中心,全球最先進的無人駕駛、輕量化等相關領域專家的支撐保障下,讓北汽新能源在技術升級方面擁有了充足的底氣。“我們的產品體系覆蓋了200公里、300公里、400公里、500公里的續航里程,在每一個續航里程檔次上都有2款及以上的產品。在充電形式上,充電寶、快充、換電等領域都實現了體系化的突破……”
對于即將到來的2019年,新能源車市場面臨著補貼大幅退坡的窘境,但李一秀并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擔憂,他預計該細分市場的整體增速依然可以保持在60%-70%的水平。展望未來,他認為“EC系列的細分市場空間會長期存在,還有低速電動車清退后的百萬輛級以上市場可以作為它的有效突破空間,A級以上產品銷量比重會越來越好,明年可能會突破四五十萬輛,甚至是更高。”
本次廣州車展上,北汽新能源所帶來的產品可以背簡稱為“123”:“1”是指1款萌寵個性小車LITE R300;“2”是指兩款新時代國民車——EX360和EC3;“3”是指3款基于達爾文系統打造的智能精品車,包括EU5 R550、 EX5和EX3。據曹斌介紹,其中EX3和EX5將于明年量產,組成超長續航人工智能純電動SUV“雙子星”。
關注《電動大咖》的朋友應該還記得,我們之前多次報道過北汽新能源旗下的高端品牌ARCFOX,據李一秀透露,北汽新能源將于今年年底發布ARCFOX關于產品技術的戰略規劃。在2019年日內瓦車展上,ARCFOX品牌將有兩款新車和一款概念車正式發布,它們分別是ARCFOX街道版和賽道版的超級跑車,這些激動人心的產品也將第一時間登陸2019上海國際車展。
大膽變革商業模式:甘當“鋪路人”
在李一秀看來,除了不斷導入擁有更長續航、更高能量密度的新產品外,也要借助植入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品牌的溢價能力。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北汽新能源正致力于創造更適合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商業模式,利用電動車的電動屬性、能源配給的屬性,來尋求商業模式的變化。
“新能源汽車天生的電動車屬性,使它和互聯網結合得更加緊密。互聯網催生了多個產業的革命,這個時候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汽車成為了最好的平臺載體。”李一秀透露,“具體來說,目前我們倡導新零售的核心思考方向,就是要把產權交易變成顆粒化、碎片化的交易,在出租、網約車之外,還結合金融、結合二手車、結合租賃等方面的交易形式,為此,我們推出了北汽租售通,以這個為核心,衍生各種關于用戶全生命價值和用戶體驗的客戶關系管理。”
“北汽新能源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整車,我們已經孵化出很多的業態,從過去傳統的產品,到產品+服務、產品+能源管理、產品+出行、產品+智慧城市等方面,均有布局。(北汽藍谷)上市以后,這些業務板塊有望得到更大的認可和推廣。”北汽新能源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連慶鋒在接受《電動大咖》采訪時指出,“我們同樣著眼于未來,圍繞我們的能力管理、出行大數據、智慧城市業務等方面的布局,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相信會在未來形成合力,最后(的目標是)讓北汽新能源按照我們的戰略目標打造成綠色的高科技孵化平臺。所有這些的工作,關鍵詞就是變革,最后體現的成果就是給股民、行業、社會帶來更大的價值。”
今年7月5日,北汽新能源正式推出面向私人市場的車電價值分離商業模式。在該模式下,消費者購買純電動整車后,電池產權將由電池管理公司回購,消費者以租賃方式獲得電池使用權。該模式讓消費者購車可省5萬元;用車可享換電更便利、充電更安全、空調隨便開、衰退無擔憂、升級零費用等5大優勢;換車可享5折換購政策。該模式尤其為在家充電不便的車主帶來切實的便利,還大大節省了充電時間。
此外,北汽新能源推出的“北汽租售通”,讓用戶即使不買車,也能輕松用車。消費者僅需承擔最低55元的日租金,就可獲得整車的使用權,并享受廠家包攬上牌+三年保險(強制及商業險)+延保(三年免費強制保養)的服務。
連慶峰坦言,剛開始做換電模式的時候,北汽新能源也遇到了不少的質疑聲,“那么要不要再繼續做?我們認為是必須要做。因為從它的發展來說,它未來會突破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快充、慢充、換電,未來一定是三個并舉的。慢充,因為家庭的車位和基礎設施標準的問題,比例不是很高,所以導致了很多人沒有辦法買新能源汽車;快充,一個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一個是很多的不便利性,如果電動車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它帶來的是快充的密度以及對能源補給度很大,它會對國家電網帶來巨大的沖擊。假設說北京10萬輛的電動車都在高峰期的時候充電,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認為慢充、快充和換電是并舉的,這樣才能讓這個行業更健康的發展。”
當然了,大家一定會問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會遇到最大的風險,“為什么北汽新能源最先來做這件事?”
連慶峰告訴《電動大咖》,“因為我們在電動車領域的領航者,我們作為領航者必須思考,怎么樣能夠讓更多的人來買這車,怎么樣讓這個產業健康的發展。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就做不下去。標準的問題得有人去干,干了之后有更多的人進來,慢慢的就形成了標準。比如說圍繞換電的技術,以及電池的標準,更是這樣的。我們首先是把路鋪起來,我們也已經形成了一些企業的聯盟,大家能夠圍繞這些話題來共同探討制定標準,實現由行業來推動國家形成標準。”
而在共享出行方面,每一個車都在談“我是出行服務提供商”,即使是在本屆廣州車展上,都有包括大眾、豐田等眾多品牌宣布在科技和移動出行服務等領域加快發力。而北汽新能源在這一領域的探索也是非常早的。例如,北汽集團在2015年7月成立了主打公務用車的“北京出行”,2017年4月組建共享出行公司“華夏出行”并推出分時租賃品牌“摩范出行”,同年5月,北汽新能源推出了共享汽車平臺“輕享出行”。
“我個人定義未來的出行,是圍繞著‘產品’變成‘產品+出行’,這會把它打造成企業的出行平臺。”連慶峰進一步介紹道,“而從產品到產品出行的延伸過程里,未來對它的判斷和定位,是從過去提供的4S服務延伸到6S或者是8S更深的層次,它是基于現在整個營銷服務體系的更大拓展。大家都知道,買車是為了出行,出行實際上是有目的、有場景的,通過出行才能和這些生態結合在一起,這是北汽新能源公司的定位以及未來的發展,我個人認為做得非常有前景。”
達爾文系統來襲:智能汽車“進化論”
2018年北京車展期間,北汽新能源發布了達爾文(Darwin System)整車人工智能系統,向外界展示了該公司在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領域的最新進展和長遠規劃。
相信大家都知道,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是著名的生物學家、進化論奠基人。北汽新能源用達爾文的名字給自己的人工智能系統命名,一方面是想體現這個系統基于自學習的進化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強調北汽新能源這家公司不斷進化、不斷創新的發展理念。
今年10月,北汽新能源將達爾文系統上升為北汽新能源的技術品牌,而今年年內還有望正式發布其智能平臺架構。《電動大咖》了解到,達爾文系統不是某項特定技術,而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上的一系列應用,目的是提升車輛的整體智能化水平,改善車與人的交互體驗,從而實現將車輛從交通工具轉變為所謂的智能移動終端的轉變。
雖然具體架構并沒有被披露,但連慶峰還是透露了一些信息:“我們的達爾文系統圍繞著人工智能,從公司的戰略到技術戰略再到產品的戰略是層層遞進的,而且從明年開始這些高端的產品正式推出(例如EX3和EX5),它們就是基于我們過去的積累的達爾文系統以及智能平臺架構而做出來的產品,我們對未來的產品還是比較有信心。這是我們品牌未來重要的科技支撐點,我覺得研發一款高端的產品,它不是隨隨便便冒出來的,而是總結沉淀出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