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如今自動駕駛已經成為一個超級熱門的話題。一眾互聯網企業、新創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也選擇切入這一新興風口來推動自身的業務發展轉型,產生的鯰魚效應讓傳統汽車廠商倍感壓力。在這當中,通用、福特、奔馳、日產等廠商率先應戰形成第一梯隊,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持積極的態度。緊隨它們身后還有捷豹路虎、PSA、FCA、沃爾沃等勢頭稍弱的第二梯隊,這一部分廠商無論在戰略還是消息披露上都略顯保守,它們到底都在做什么?
沃爾沃:先發制人卻遭遇瓶頸
對于汽車廠商來說,想要進軍自動駕駛一般有三種方式:自研、聯盟和硬件代工,沃爾沃正是為數不多的三者均沾的廠商之一。早在2005年,沃爾沃就成立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研究小組。2013年,沃爾沃啟動L4級別的drive me項目,計劃通過全球各地的真人家庭測試其L4自動駕駛車輛的性能。在合作伙伴方面,沃爾沃參與組建了沃爾沃-奧托立夫(Autoliv)-愛立信-Zenuity聯盟,計劃到2021年推出可量產的自動駕駛汽車。除此之外,沃爾沃還分別為Uber和Waymo提供一定數量的原型車,只不過軟件系統和測試由后者獨立開發。按照設想,沃爾沃計劃在實現L2級自動駕駛后直接攻關L4級別,這是由于沃爾沃認為L3級別的自動駕駛系統在人和車的權責劃分之間存在著更多的矛盾,因此選擇跳過。
三劍出鞘的設想固然美好,但沃爾沃能否在約定期限到來之前交上答卷,目前來看仍有些信心不足。目前,沃爾沃在量產的XC90和S90上均配備了SAE L2級別的Aut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遠光君曾有機會在北京的環路上體驗過這套Autopilot系統,在擁堵跟車的情況下因無法識別右側加塞的車輛而導致了碰撞事故。而被寄予厚望的drive me真人測試項目也被曝出規模縮小的新聞,原本計劃的4年內派出100輛測試車輛變成了邀請100人來進行體驗,體驗的項目也由L4級自動駕駛汽車變為L2級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這從一定程度說明,沃爾沃低估了自動駕駛的技術難度。
PSA:動作策略保守至上
和沃爾沃的高調不同,我們很少有機會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新聞中聽到PSA集團的動向,難道這家歐洲第二大的廠商選擇退出了嗎?非也,PSA只是慢而已。
直到2015年,才有媒體報道PSA集團獲得了在法國進行自動駕駛公開道路測試的許可,并在同年10月完成了從巴黎到波爾多的自動駕駛路試項目,行程共580公里。從公開的資料中可以看出,PSA的自動駕駛車輛并沒有使用流行的激光雷達模塊,而是選擇了TRW天合的毫米波雷達+Mobileye的攝像頭+超聲波雷達的方案,自動駕駛級別達到SAE L3級。
在量產方面,PSA發言人瑪格麗特?許布施表示包括自動泊車在內的Connected Pilot L2級別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將首先應用在DS 7車型上,隨后再下放到標致和雪鐵龍品牌車型上,但具體的日期仍沒有透露。至于未來的規劃,PSA表示將在2020年開始引入L3級別自動駕駛技術。隨著越來越多廠商選擇跳過L3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包括日產、通用等廠商均宣布在2020年投入能在城市道路使用的自動駕駛車輛。從這個時間節點來看,PSA和第一梯隊已經有了代差。
除了悶聲自研以外,PSA還選擇了兩家合作伙伴——AImotive和nuTonomy,二者均是自動駕駛領域的初創公司,前者將開發L4級別的人工智能軟硬件(同樣是依靠視覺識別技術而非激光雷達),后者則在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方面展示出相當激進的姿態。
從已披露的信息來看,PSA集團在自動駕駛的策略更多的是充當追隨者的姿態,也是目前絕大多數傳統汽車廠商持有的一種態度,這和通用福特缺什么買什么的行事風格形成了鮮明對比。當然,類似通用這種現金流充裕的大公司可以豪擲千金“為所欲為”,但在FCA這種需要算著柴米油鹽過日子的廠商看來,自動駕駛除了是一場技術革命外,也有可能是收割利潤的深坑。
從一開始,FCA就決定采用合作的方式來研發自動駕駛技術,這與它不容樂觀的利潤水平息息相關。2016年,Waymo宣布將和FCA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并采購了數量眾多的Pacifica minivan。然而,只抱一條大腿并不是足夠穩妥的策略,更何況測試、數據、算法都是在Waymo的主導下開發,因此FCA在2017年又加入了寶馬-英特爾-Mobileye-德爾福聯盟,參與L3-L5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開發。CEO 馬爾喬內(Sergio Marchionne)是這樣看待的:加入自動駕駛聯盟可能會帶來規模化的經濟效益,他相信車企之間需要合作,從而能夠聯合承擔成本昂貴的先進技術。
逆襲還是出局 2020初見端倪
在上文提到的三種方式中,自研能夠掌握核心技術但需要龐大的團隊和資金作后盾,聯盟可分攤資金風險卻有數據歸屬、供應安全等問題、代工則會讓車企淪為“富士康”。從第二梯隊的選擇來看,聯盟是它們最為依賴的發展路徑,這跟它們的體量、資金是分不開的。前有財大氣粗的第一梯隊,后有深耕垂直的初創公司,第二梯隊汽車廠商的未來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