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內外
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各國政府紛紛加大對
新能源汽車的扶持,不管是動力電池或是
充電樁,政府都出臺相關的政策推進實施。
據業內人士分析,現階段國內新能源汽車產能已經遠超預期,產能嚴重過剩。據相關數據統計,自2012年6月國務院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設定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
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
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但是數據顯示,在2015年至2017年6月期間,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就已經遠遠超出預期的目標,累計超出的數量已經達到2000萬輛,已經超出原定目標的十倍。種種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已經顯現出產能過剩的端倪了。
各類資本競相涌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快速形成大量產能
新能源汽車已經是大勢所趨,還有國家的扶持政策,促使各類資本競相涌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紛紛推進了我國新造車勢力的產生,
蔚來汽車、騰訊汽車、京東以及樂視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對車企進行投資,而車企對于新能源汽車更是加大投資,
北汽新能源計劃2020年實現年產銷50萬輛,
比亞迪計劃到2020年投資150億元實現60萬輛產能等。不只是互聯網企業涌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其他行業的龍頭企業也想分一杯羹。格力集團在銀隆的車廠已經建成,有消息稱該廠將投入生產新能源公交車,此外,五糧液集團、漢能集團以及中信集團都通過其他的方式投資新能源汽車產業。而各類資金競相涌入的為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埋下隱患。
新能源汽車配套產業快速發展,動力電池面臨嚴重產能過剩
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對于相關的配套產業發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在動力電池上尤為明顯,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動力電池出貨量占全球市場份額高達70%以上,從2014年到2016年,國內動力電池產業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368%、324%和78.6%,2016年動力電池領域的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元。據測算,當前形成的產能若全部釋放會形成170Gwh/年的巨大產能,大約是目前市場實際需求量的7倍多,可以滿足年產500萬輛的電動乘用車和50萬輛電動大客車的總需求,而按照相關規劃,我國到2025年都達不到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量。如此龐大的數量對于后續的電池回收也增加一定的難度,雖然現階段國家對于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非常鼓勵,但市場數量過大對于后續的工作還是具有難度,對于充電樁的使用率也未曾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