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春發布官方微博
編者按
2020年,新能源汽車股票集體上演瘋狂飆漲,蔚來市值年漲幅超過12倍、特斯拉更是站上全球車企市值之巔。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片火熱,引發各地政府極大投資熱情。上海、合肥、南京等城市“搶項目”、“搶人才”,一場關于“新能源之都”的角逐悄然開場。本篇為《誰才是“新能源之都”》系列報道第五篇。
作為老牌汽車工業基地,長春曾被視作“中國底特律”。
1953年,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在長春誕生,豎起了新中國造車的第一桿大旗。從此,汽車成為長春的支柱產業,一汽集團也成了這座北方城市的一張燙金名片。在近60年的時光里,數不盡的新車絡繹不絕地從一汽轎車、一汽-大眾等工廠駛出,運往全國各地。如今,長春已經形成以一汽集團為主體,數百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為支撐的汽車工業體系。
長春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長春汽車產量達265.4萬輛,在中國汽車總產量中占比超過10%。“長春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產值最高的汽車工業中心,”長春市政府相關職員陳劍表示。
然而,隨著新業態融入汽車行業,汽車形態發生了顛覆性改變,上海、合肥、廣州等更加開放的南方城市率先擁抱新勢力,于是,新的汽車重鎮誕生了。老大哥長春后知后覺,在一批又一批人才出走之后,切身感受到來自“后浪”的沖擊,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裹挾之下,艱難踏上轉型之路。
尋找下一個特斯拉
在長春的這場轉型中,一汽無疑扮演著關鍵角色。
“長春就得走‘一業獨大’的路子,圍繞汽車產業形成產業群,帶動城市經濟整體發展。”長春市發改委工作人員詹文堅信,一汽是長春的最大優勢,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應始終與一汽深度綁定。
在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一汽集團董事長徐留平明確將“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生態化”作為一汽發展的方向和突破口,并規劃“2025年將新能源乘用車的占比提高至40%,至2030年超60%”。
目前,一汽集團的新能源板塊擁有紅旗E-HS9、紅旗E-HS3、奔騰E01、奔騰B30新能源、奔騰NAT等新能源產品。在合資板塊,一汽還擁有一汽-大眾ID.4 CROZZ和一汽-大眾ID.6 CROZZ兩款新能源車型。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上半年,一汽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為36081輛、50968輛和37308輛,累計銷量達124357輛,銷量呈逐年上升之勢。
按照規劃,在“十四五”期間(2021年-2025年),一汽將投放50款以上的新能源車型,其中,自主品牌超30款。
為了實現一汽在新能源領域的規劃,比亞迪逐漸進入長春的新能源領地。
6月22日,一汽紅旗宣布,旗下純電中型轎車E-QM5將全系配備比亞迪提供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在此合作基礎上,未來一汽旗下的其他新能源車型也將與比亞迪刀片電池廣泛合作。
很快,長春市政府、中國一汽集團以及比亞迪共同簽署了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告訴未來汽車日報,比亞迪在長春投建電池工廠的規模達百億元,前期率先為一汽紅旗的新能源車型供應電池。
這是比亞迪首次將電池工廠建在東北地區,一位接近比亞迪的內部人士分析認為,目前鋰電池制造工廠大多駐扎在華南和華東地區,東三省的電動化配套設施相對稀缺,比亞迪在長春落戶,勢必能拿到不少優惠政策。
比比亞迪更早進入長春新能源板塊的,是奧迪一汽。今年1月,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奧迪汽車股份公司、長春市人民政府共同簽署協議,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項目正式落戶長春。
來源:奧迪官方
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項目規劃引入PPE平臺,該平臺為奧迪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高端純電動車平臺。奧迪一汽首個工廠計劃投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首款車型將于2024年在長春投產。保時捷的新能源產品或許也將由奧迪一汽生產。未來PPE平臺誕生的產品將由一汽奧迪銷售公司負責銷售。
爭取到奧迪一汽、比亞迪的新能源項目,長春的新能源產業雛形初現。在這兩個項目的吸引下,“已經有數十家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計劃入駐長春。”據陳劍透露,長春正在籌建長春國際汽車城作為發展新能源產業的載體。
在陳劍看來,這座新能源產業園頗有上海臨港的味道。就像合肥押寶蔚來、武漢招攬小鵬,地方政府都在尋找“下一個特斯拉”,而“奧迪一汽就是我們長春的特斯拉!”
難以逾越的山海關
看得出,長春在發力新能源時,更傾向于傳統車企。其實,并非長春守舊,而是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相比,長春的地理位置、氣候等客觀因素,決定了其很難搶到炙手可熱的新造車勢力,長春的新能源轉型,注定艱難而緩慢。
將時間拉回2014年,彼時,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了抓住這些“潛力股”,各地政府挖空心思制定優惠政策,向新勢力們遞出橄欖枝。
這更像是一場“豪賭”。飛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擁有無限可能,極有可能誕生下一個特斯拉。江蘇南京市政府相關人士李新曾向未來汽車日報分析,汽車制造屬于重資產行業,產值大、利潤高、帶動性強。整車企業項目一旦建成,勢必將拉動當地就業率以及GDP增長。
來源:蔚來官方
車企與城市彼此挑選,很快便各自找到心儀的對象。未來汽車日報統計發現,長三角、珠三角、江西、浙江和江蘇,是造車新勢力重點布局的地區,其中,財大氣粗的江蘇引入多達15家造車新勢力。
在這場大型“相親”現場,卻幾乎看不到汽車老城長春的身影。
“長期以來,長春‘重整車,輕配套’,導致零部件配套產業較為落后,高度依賴外部供給,自給率偏低。”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認為,這是長春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一個軟肋。“出于公司經營考量,造車新勢力更希望將大本營安扎在南方,那里有富饒的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集群。”
新勢力們不敢輕易在長春建廠,就連旗下的直營店也不敢貿然踏進山海關。
“(規劃銷售渠道的初期)不只是長春,整個東北都沒有納入我們的考察范圍。”天際汽車一位項目經理許群透露,為線下門店選址,東北或許將是天際的最后一站。
造車新勢力生產的產品以純電動車為主,由于東北地區冬季時間漫長、氣候異常寒冷,鋰電池續航里程衰減明顯,令大部分電動車廠商望而卻步。美國汽車協會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當氣溫下降到攝氏零下6.67度時,電動車的平均續航里程會下降41%。東北冬季的平均溫度約為零下20攝氏度,電池續航面臨極大考驗。
跨過山海關,新能源汽車生意便驟然遇冷。
來源:pexels
中國電子商會智能電動汽車專委會、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新能源汽車委員會發布的“2021年二季度新能源乘用車終端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純電、插電混動、增程式)達到99.78萬輛,其中東北地區僅1.31萬輛,占比1.31%,在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南、西北、東北七大區域市場中排名墊底。銷量最高的華東地區上半年銷量達到42.49萬輛,占比高達42.58%。
長春一家新能源4S店的銷售人員陳辰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南北差異。2020年,陳辰所在的門店在全國銷售排名中墊了底。“深圳、廣東等城市的門店一年就可賣出1萬多輛新能源車,我們兩年才能賣出不足1000輛。”巨大的落差令陳辰頗感無奈。
詹文介紹,目前長春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機動車總量的比例為0.2%,遠低于1.46%的全國平均水平。
為了推廣新能源汽車,長春只能從充電樁和B端市場入手。詹文透露,到2025年,長春市將實現中心城區公共充換電設施2.5公里半徑覆蓋率100%,居住用地100%預留充換電設施建設安裝條件。
為了培養消費者使用習慣,長春還將與一汽集團在未來三年投放3.4萬輛新能源出租車、網約車與公務用車。
“預計到2025年,長春電動汽車保有量有望達到3.6萬輛。”在更長遠的2035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1.5萬輛,占機動車總量的比例約為5.0%。
砸20億搶人才
盡管天生短板,但轉型不能放棄。長春就像一頭身軀龐大的巨象,緊隨新四化的浪潮艱難轉身。在這場燃油車轉向智能電動車時代的更迭中,身處長春的“汽車人”發現了新的選擇與機遇,在時代變革的裹挾之下,他們的人生軌跡也發生了偏移。
周馳本科就讀于吉林一所高校,為了進一步提升就業競爭力,周馳和他的同學們大多數選擇讀研,繼續深造。“我有個室友目的很明確,畢業以后去一汽-大眾工作,所以他考研時報考了車輛工程專業。”
作為長春的支柱企業,同時也是國企,進入一汽集團工作在長春本地人眼中就等于手捧“金飯碗”。周馳告訴未來汽車日報,“一汽在長春人眼中的地位無異于公務員在山東人眼中的地位。”
周馳對計算機感興趣,所以報考了軟件通訊工程。
一個想做程序員實現財富自由,一個想入局汽車制造業捧起金飯碗。然而事與愿違,一汽集團向電動化、智能化轉變,大量招募軟件相關人才,周馳意外進入了一汽的軟件架構研發部門;各大車企相繼制定了燃油車“退出計劃”,受此影響,一汽-大眾2020年不再招收車輛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周馳的室友遺憾地與一汽-大眾失之交臂。
據周馳描述,雖然一汽-大眾在2020年明確表示不招收車輛工程專業畢業生,但未來不排除繼續招車輛工程、機械工程等專業人才的可能。但最終,周馳的室友沒有守株待兔,南下去了廣州的廣汽研究院。
近年來,一汽-大眾逐漸收緊了傳統汽車制造專業的招聘崗位,未來汽車日報梳理一汽-大眾2022年度校招官方信息發現,智能網聯、新能源相關招聘職位占比高達約90%。
汽車行業轉型,人才需求產生變化是必然。迎著這股浪潮,長春為這座汽車老城醞釀了新的人才計劃。
來源:pexels
長春工程學院率先打響了第一槍,2020年,該學院向教育部申報了智能車輛工程專業,得到教育部正式批準。長春工程學院汽車系主任冀秉魁表示,“智能與電動化是目前汽車行業的發展主旋律,傳統汽車專業的學生所學的專業學科范圍已無法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設立智能車輛工程專業便顯得格外重要。”
除了汽車構造、汽車理論、汽車設計等傳統車輛工程學科,長春工程學院的智能車輛工程專業還新增了圖像識別與處理、車輛智能控制、無人駕駛技術等課程。
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明榮感嘆,“汽車產業發展太快,人才培養的速度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要。”
因此,針對已經工作的新能源車領域的高精尖人才,長春也試圖通過優惠政策來吸引他們落戶。
在這場舉國參與的“人才拼搶大戰”中,長春深知自己的劣勢。“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相比,長春經濟以及地理環境都不占優,一些海外高精尖人才,根本不考慮在長春落戶。”詹文坦言。
在引入人才過程中,長春掏出了豐厚的家底。“我們(長春)的引進人才政策與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相當,并且,在安家落戶、創新教育方面提供更優質服務。”據詹文介紹,長春針對企業引進且與企業簽訂三年以上正式勞動合同的重點院校全日制本科生給予一次性安家費3萬元,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費分別為5萬、8萬元。“目前長春為吸引人才已投入超過20億元。”
相比之下,廣州給引進的應屆畢業生的住房補貼為2萬元,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補貼為3萬元、5萬元。
此外,長春市政府為頂尖人才頒發綠色通道服務卡,憑借該卡可在就醫和出行方面享受一定便利。
“北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傳統,我們希望通過長春這座城市的魅力,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吸引更多高端汽車人才來長春落戶,把家安在這里,而不是干幾年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