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fm9zm"></span>
  • <span id="fm9zm"><optgroup id="fm9zm"></optgroup></span>

      <span id="fm9zm"></span>
      網站LOGO
      首頁 > 新聞 > 智能座艙 > 決勝之年要來了:汽車智能化的難點、賽點和轉折點

      決勝之年要來了:汽車智能化的難點、賽點和轉折點

      來源:鈦媒體APP 瀏覽次數:5320 發布日期:2020-12-30

      文 | 連線出行,作者 | 布谷,編輯 | 子夜

      新能源汽車的角逐中,以“智能化”為賽點的下半場已經來臨。

      近期,科大訊飛聯合上汽成立星河智聯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其經營范圍主要涵蓋軟件銷售、軟件開發、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系統集成服務、智能車載設備銷售等。

      這也意味著,智能語音識別正在進入汽車領域。

      汽車智能化發展到現在,各類的車展、云路演,上到汽車零部件的供應商,下到各路汽車經銷商,都把“智能化”掛在嘴邊。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曾經說過:“智能汽車上路行駛的時間比多數人預料得要更快。”

      各大車企的智能化方案已經走出了實驗室,特斯拉和國內造車新勢力的三大代表,蔚來理想、小鵬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智能駕駛技術方案。

      一眾傳統汽車品牌,像比亞迪、吉利、上汽、廣汽在汽車智能化上也都有布局。

      除了這些車企,互聯網科技企業也已經磨刀霍霍,在他們看來,汽車智能市場規模很大,是一個誘人的流量入口。

      不過,回歸現實,汽車智能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5G云計算大數據都具有較高的門檻,在具體的零部件上,還有各類的傳感器和芯片,其種類之多也不單單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深度整合。

      一項智能技術、一枚零件可能集成了數十種研究成果,其中一部分零件甚至還處于依賴海外進口的階段。

      例如前陣子引起廣泛關注的汽車“缺芯”事件,就揭示了汽車產業真實的現狀,在零部件上,車用元器、電容電阻、芯片等核心二級件和原材料,90%受制于海外;汽車電子方面,外資供應商占據了85%的份額。

      汽車智能化的發展,不僅需要承擔產業升級的任務,還要實現汽車關鍵技術自研自產。

      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汽車巨頭,都在尋求突破,并企圖爭奪到更多的市場。

      誰在搶灘汽車智能化市場?

      自華為割售榮耀以來,華為造車的言論就甚囂塵上,不過回顧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2019年的發言,已經明確了華為的重點本身并不是在汽車。

      徐直軍表示,“我們不會造車,但會通過技術來幫助客戶造好車。”

      汽車智能化的市場有多大?

      徐直軍表示,“未來汽車價值的構成70%不會在傳統的車身、底盤上,而是在自動駕駛的軟件,以及計算和連接的技術上。”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自動駕駛產業報告中也提到,目前的整車價值中硬件價值占據了90%,軟件占據了10%,未來整車價值硬件價值將下降到40%,軟件價值上升到40%,內容價值增加到20%。

      今年2月,十一部委聯合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文件指出到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2035-2050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簡稱、更加完善。

      中信證券也表示,2023-2025年科技公司主導的L4-L5商用車有望量產,2025-2030年,乘用車智能駕駛滲透率將會從50%提升到80%。

      這些數據表明,伴隨乘用車智能化的滲透率不斷提升,設備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汽車的智能化已經演變成核心競爭力,誰能夠掌握智能技術的制高點,誰就能占領更多市場。

      因此,國內外都已經掀起了汽車智能化的浪潮。

      車企中除了特斯拉和國內造車新勢力,比亞迪、上汽、廣汽、一汽等傳統車企也已入局,即便如前些日子炮轟新能源汽車的豐田掌門人豐田章男,其執掌的豐田汽車在智能化的賽道,也并沒有放棄探索。

      一眾互聯網科技企業也不甘落后,百度已經推出了Apollo智能駕駛汽車;阿里聯合上汽、浦東張江高科推出智己汽車;騰訊通過日立制作所切入車聯網、大數據這類后端智能平臺;華為提供ICT技術賦能汽車升級。此外小米、滴滴、科大訊飛等已經涉足造車業務。

      近期蘋果入局造車更被視為最大的攪局者,據臺灣《經濟日報》報道,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已經在美國加州路上測試,將于2021年9月發布。

      汽車智能化已經成了行業的標桿,盡管腥風血雨,入局者仍要廝殺到底。

      汽車智能化的難點

      汽車智能化首要的難點,在于技術難題。

      智能網聯汽車用到的技術有很多: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和算法分析、智能駕駛原理、嵌入式系統、信號和信息處理、云端通訊技術、人工智能原理、電路分析和電子技術。

      一項技術已經很復雜,況且每一項研究成果背后可能包含數十種技術,當下的智能車企很難完成所有的硬件研發和智能技術。

      另外,如大數據、5G、云計算,必須依賴于足夠的數據場景和基礎設施建設,這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是很難實現的事情。

      正因此,國內的入局汽車智能化的多采用“術業有專攻”的方式:阿里和騰訊的云計算能力強勁,依托云計算可以實現切入汽車出行的數據處理,實現優化出行路線、智能化管理車隊、遠程調配自動駕駛等功能;

      華為的ICT技術毋庸置疑,特別是在大數據基礎設施、存儲、分析等領域,華為是業界的標桿,如最近推出的Hicar,華為車載智慧屏。

      對于一些企業,本身并不具備基礎設施的研發實力,它們會選擇更加聚焦的方式,如在2B領域選擇限定場景商用車如叉車、物流車,在2C領域會選擇和景點合作推出旅游觀光車。這種細分賽道的選擇讓汽車智能化市場在干流(乘用車)充沛的情況下,盡可能分化支流,豐富了中國的汽車領域的智能化市場。

      但近幾年來不論是造車新勢力也好,傳統汽車轉型也好,汽車智能化的市場突然爆發,創業公司林立,供給側也涌現了很多智能化解決方案,激光雷達技術、智能停泊技術、人機交互技術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這引發了汽車智能化的另一個問題——產業整合。

      東風汽車副總裁陳昊說到,目前的智能汽車技術并未穩定下來,由于各家智能汽車技術路線的選擇差異,當前市場存在一定的泡沫期。

      眾多公司給出了多樣的智能化技術方案,但都并不完全適應市場。

      行業雖然多點開花,不過呈現的多是“散兵游勇”的局面。

      這也就意味著,汽車智能化市場雖然大,但是分到每個企業手里的營收有限,而研發成本卻高企,很可能成為壓死眾多企業的稻草。

      如果沒有大規模的市場份額,營收覆蓋不了成本,企業也很難走遠。

      這個問題的解決,一方面可以通過產業鏈的深度合作,利用彼此的技術優勢降低研發成本,這也是大多數傳統企業選擇的道路。

      如今年11月,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正式宣布了長安汽車、華為、寧德時代之間的合作,其中寧德時代是動力電池系統的供應商,為新能源應用提供解決方案,華為是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通過不同產業鏈合作,推進汽車智能化。

      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強大的自研實力,獲得市場的認可從而抬升溢價能力。

      如特斯拉,除了一部分MCU芯片,電池系統對外采購,其自身OTA系統,FSD芯片,包括搭載在這些系統和芯片商的算法體系都采用自研,特斯拉也在這些領域深耕多年,其技術獲得行業的認可,這也為特斯拉系列車型的量產和溢價銷售打下基礎。

      決勝之年來了

      面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直言到,隨著未來補貼的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車進入“硬碰硬”的時代,智能化將會是決勝的關鍵。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爭奪中有兩條戰線,第一條是以電池、電機、電控等電力供應設備為基礎的能源之戰,這部分器件提供是養料,決定了新能源汽車的基礎前提。

      第二條是以無人駕駛、5G為方向的智能化,在實現萬物互聯、自動感知中,它提供的是未來的想象力。

      隨著國內充電樁基礎設施鋪設完畢,國家在新能源器件國產化替代的努力,產業鏈已經趨于完善和成熟,比亞迪、寧德時代、北汽新能源等企業成為國內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的重要供應商。

      人們的目光也從三電技術轉向了智能化場景,在對新能源汽車未來的想象力上,誰能真正實現商用落地,打造名符其實的產品,誰就擁有硬實力。

      這方面,國內新能源車企也和特斯拉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目前,國內新能源車企的自動化技術的研發上相對于特斯拉起步較晚,難以做到像特斯拉一樣,在硬件和軟件上掌握自主研發權。

      比如蔚來、小鵬、理想,實際上都在借鑒特斯拉。

      如今特斯拉已經自研汽車芯片,而蔚來使用的是特斯拉前合作伙伴Mobileye的芯片、小鵬使用的是英偉達為特斯拉研發的Xavier芯片、理想自動駕駛的視覺算法也使用的是Mobileye的打包解決方案。

      這也造成了國內汽車智能化相比于特斯拉慢半拍,其他的部分傳統車企也是采用和第三方,如與阿里、華為、科大訊飛合作的形式補足短板。

      不過,伴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技術上的彎道超車,這一局面正在改變,轉折點也正在到來。

      特斯拉炮轟小鵬汽車激光雷達技術成為一個標志節點。

      在小鵬汽車的一場發布會上,何小鵬宣布在2021年將激光雷達技術應用到最新量產車上,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對這一事件的評論是,他們有特斯拉舊版軟件,但沒有我們最新的神經網絡計算機。

      何小鵬也絲毫不客氣,他發文道,“造謠早就證明是無法打敗競爭任何對手的。明年開始,在中國的自動駕駛方你要有思想準備被我們打得找不著東,至于國際,我們會相遇的” 。

      對激光雷達技術的態度,已經成了特斯拉的其他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智能化技術上的爭論的焦點。

      在新能源汽車對環境感知技術上,其中一種是激光雷達技術,另一種是視覺算法為主導,兩種技術的較量爭論已久,何小鵬和馬斯克“互懟”的根本是“傳感器+算法”強還是激光雷達技術強。

      伴隨技術發展,成本下降,激光雷達技術有一定優勢。

      國內的激光雷達技術上看,今年8月大疆已經宣布可以量產千元級別的車用激光雷達,適用于L3、L4級別自動駕駛;華為入股了南京芯視界,布局固態激光雷達芯片。國內汽車智能化技術的完善給造車新勢力以底氣。

      未來,這種硬碰硬的技術比拼,還會更加激烈。

      國內汽車芯片的布局已然加快了演進:聞泰科技收購安世半導體,打入了汽車功率半導體;韋爾股份收購豪威和思比科,進軍CMOS圖像傳感器;北京君正收購 ISSI,入局汽車級存儲芯片;四維圖新收購杰發科技,投入車載MCU領域。

      國內汽車芯片的整合潮也有望進一步推動車規芯片的發展,而在硬件基礎之上的軟件研發也正在快速進行。

      目前,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技術上,已經至少有19家企業宣布,新搭配智能化技術的車型將在2021年面世。隨著國內各大技術產品的推出,2021年也將成為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技術的“硬碰硬”元年。

      標簽:  智能座艙
      相關新聞: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亞洲新能源汽車網www.dasjx.com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亞洲新能源汽車網www.dasjx.com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亞洲新能源汽車網www.dasjx.com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3、本網部分文章系轉載,轉載均注明來源,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所表述意見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如涉及版權及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本網擁有最終解釋權。
      點擊排行
      關于我們

      網站介紹

      合作客戶

      誠聘英才

      聯系我們

      服務項目

      金牌會員

      品牌廣告

      網站建設

      公眾號
      微信群
      QQ群
      聯系我們

      0755-21036319

      我們隨時等待您的來訪!

      24小時在線客服

      www.dasjx.com 深圳市貓頭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ICP備案:粵ICP備18000966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男男|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888www|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成人免费国产| 久久久久亚洲爆乳少妇无| 激情吃奶吻胸免费视频xxxx| 国产猛烈高潮尖叫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男男| 国内外成人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午夜亚洲国产成人不卡在线 | 香港经典a毛片免费观看看| 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美女被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女同成人AⅤ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888www|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免费|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网站| 亚洲美女视频免费|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免费 |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99久热只有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91情侣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大片免费天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