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采用何種能源驅動方式,我們對于汽車設計美感的追求是永恒的,當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車以一種互不兩立的姿態形成兩大陣營時,我們忽然發現,二者在設計方式、姿態表達甚至是感情傳遞上,都出現了一道無形的鴻溝。究其原因,是兩種造車、用車理念的深層碰撞,而最終的內外設計差異則成了外在表象。
最令人熟悉的莫過于特斯拉這個已經被標簽化的品牌,當年的Model S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進入人們視野,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可以看作是新能源車型設計的一座燈塔,為尚且模糊的領域描繪了一個具體的形象。
當然,將特斯拉定義為行業“祖師爺”顯得不夠客觀,畢竟作為前輩的日產Leaf早在2009年就被推出市場,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也以一種“橫掃市場”的姿態孤獨地撐起一片天地。只是Model S后來者居上,以此為節點,我們又迎來了國產新能源行業的蓬勃發展,個中代表,不一而足。
與其給新能源車型設計劃到一個合適的分類,不如從汽車功能性出發,來重新審視汽車的用途。靈活的電池布局和相對緊湊的電機單元給了汽車各種“跨界”機會,當小型車在中國汽車市場日漸式微之時,新能源卻給了它重生的機會,甚至還催生出了中國市場“絕跡”多年的微型車,理想狀態下,當一個家庭擁有燃油車型作為主力用車時,這類小車將滿足家庭短途代步需求,其用車場景顯得更加瑣碎而日常化。
微型車重啟
五菱宏光MINI EV是這里的典型代表,順利走位“網紅車”的原因十分清晰——定位與設計。宏光MINI EV的訴求明確,僅限于滿足日常規律化的、極為頻繁的代步需求,以超低價格極限壓縮購買和使用成本,降低購買門檻。同時,將一臺“打工人”面包車的設計語言復制到一臺不足3米的車型上,把五菱最拿手的方正、簡單的設計線條以一種反差萌的觀感融合進去,成功做到令人過目不忘,順便也帶來了月銷過萬的成績。
與這種“實用主義”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樣是來自五菱集團的車型——新寶駿E300,相比之下,它的空間奢侈得多,你可以在3座和4座之間進行選擇,而設計上,則完全顛覆宏光MINI EV的廉價認知,科幻、可愛、未來這些標簽統統能貼到它身上,機器人一樣的呆萌表情外加一系列少女風配色,你的想象力有多豐富,它的形象就有多跳躍。
這也正是新能源車型的一大趨勢,動力單元的簡單布局和高度統一給了汽車設計師豐富的發揮空間,也成了自我突破的一個關鍵點,差異化將不再聚焦于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機構調教經驗,而是變成了對設計、定位、使用場景的拿捏。
跨界風盛行
在微型車之外,新能源同樣以變革者的身份參與著,一個最佳的例子無疑是Polestar 2,這個看上去“四不像”的選手令人一時難以適應,但恰好反應除了新能源對于細分市場的把握和定位的多變。高底盤+三廂造型可以兼顧駕駛和空間兩項性能,只不過,大部分車企的選擇是一個偏向于SUV的跨界車型,而不是轎車。
實際上,特斯拉Model X同樣可以被貼上跨界標簽,只是它的屬性要介于SUV與MPV之間,圓滾滾的造型外加5米的車長,讓其在內部空間方面擁有不錯的表現。偏低的上車門檻外加全平的地臺設計,又是屬于MPV車型的一些基本特征。
而在設計上,標志性的鷗翼門是其最大亮點,除了增強視覺沖擊力,對于第三排乘客的上下車動作也會更加友好。
特斯拉的設計特點
在討論單純的設計美學之前,必須要講一講特斯拉對于車輛制造的理解,癡迷于全自動生產線的馬斯克曾經就因此遭遇了Model 3產能黑洞,最終不得不通過傳統人工組裝的方式拉升產量。然而在這之后,全自動生產的方式也并沒有因此而被放棄,而是隨著最新的Model Y卷土重來了。
而這又與其造型設計有什么關聯呢?在此前的相關解讀中不難發現,正是全自動生產的裝配方式,對車身的結構、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機器手要通過車窗開口順利將整個中控臺裝到車內,必須讓車輛造型適合機器手的裝配動作。順便一提,自動化生產并不擅長“走線”,所以在Model S上使用了約3公里的線束,到了Model Y上僅有100米左右,這是一種驚人的變革。
因此在我們討論特斯拉的設計時,其關于裝配、制造的理解是繞不開的話題,結合這個特點再來觀察特斯拉的家族式設計,會更為明顯地感受到,這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作品。
而對于線條的運用,每一臺特斯拉又都顯得足夠老練、成熟,沒有發動機艙的阻礙,車頭當然要低位,利用一條平滑的曲線逐漸上揚與前風擋玻璃融合,由這個位置為起點,再用一條平滑曲線就伸到了車尾,如此簡潔、明快的線條既有機械結構的允許條件,又有對汽車美感的恰當理解。
相對更高而且更加短促的車尾給后備箱留足了空間,同時也在外部造型上讓整車形成一個俯沖的態勢,再配合上“臀位”外擴的腰線,運動氛圍成功點燃。不過最為重點的視覺效果,還是在于簡潔、明快的風格和每個車系彼此之間的延續性。
內飾變革
與外觀不同的是,內飾承載著豐富的功能,尤其是在智能化與數字化開始主宰汽車內飾之后,按鈕這種最為直觀的交互方式已經完全無法勝任接下來的工作了。而特斯拉決定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消滅按鈕,一塊屏幕集成所有功能控制。
當你對此有所抱怨的時候,應該試著從特斯拉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汽車未來的樣子,FSD大踏步地前進已經清晰地指明了方向,當駕駛任務大部分或者完全交給這個英文縮寫時,你再也不用苦練“盲戳屏幕”技巧了,到時候駕駛位更像是個沙發,而車機屏幕,則是掛在中控臺上的iPad。
躺在沙發上玩iPad一定是你擅長的事情。而此時你應該也不會再產生儀表盤去哪里了這種疑問。中控臺的唯一剩余價值將是觀賞,如果將Model 3的方向盤卸掉,你會發現它的中控臺完全對稱,隱藏了出風口的同時,讓它看起來真的就像一件家具,或者,像個電視背景墻。
這一點,無論在新能源車型上,還是傳統燃油車上,都有比較清晰的體現。只要將自己定義為“先驅”、“領導者”之類的身份,都在對數字化輪番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只是大家的解決方案不盡相同,在比較傳統的車企上,會有更豐富的探索,比如對語音、手勢、身體動作等等因素的識別,從而達到控制汽車的目的。
總結:往日的新能源之所以頻遭冷嘲熱諷,不難解釋,無非是大家在看到產品之前,先聽了一堆“暫時欠奉”的大話,與之相對的,今天的新能源備受追捧也不難理解,其飛快的發展速度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幾年前的大話成為眼前的現實,讓大家對“關于未來的大話”也倍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