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廣州車展上,大眾亮出了兩款“熱乎”的國產ID.4車型。對于絕大部分普通觀眾而言,這是大伙能親身體驗這兩款重磅產品的好機會。說是“熱乎”,是因為月初,一汽-大眾首款MEB平臺純電SUV——ID.4 CROZZ在深圳歡樂海岸正式亮相,888臺曜夜首發版開始接受預訂,也正式開啟了一汽-大眾全面轉向電動化的新紀元。
在邁向新能源時代的關口,大眾和它的MEB平臺自然會受到格外的關注。畢竟,作為“造車平臺化”概念的創始人和優秀實踐者,大眾集團對于汽車產業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大眾首推的MQB平臺影響下,效仿者眾:豐田推出了TNGA、寶馬祭出UKL,沃爾沃拿出了CMA……
如果說MBQ引領了傳統汽車的造車平臺化趨勢,那么新能源時代,MEB則代表著模塊化概念進入全新的領域,大眾顯然是有備而來。
一、佛山MEB“智慧工廠”
每一個產品和動作,像是一個切片和觀察窗,ID.4 CROZZ和MEB也不例外。
MEB是大眾為新能源車打造的專屬平臺,有人斷言,大眾未來十年新能源車型就靠MEB平臺。
事實上,大眾早已計劃于2022年之前,在全球打造8座MEB工廠。其中歐洲5座、中國2座、美國1座。在中國的兩座MEB工廠分別為一汽-大眾佛山MEB工廠和上汽大眾安亭MEB工廠。佛山MEB工廠在今年年初改造完成后,已經準備迅速投產,已經官宣接受預定的ID.4 CROZZ便誕生于此。
一汽-大眾佛山MEB工廠已經在批量生產新平臺下的新能源車
據了解,佛山MEB工廠焊裝車間核心線可實現MEB六款產品的共線生產,門蓋范圍可實現八款產品共線生產,顯然一汽-大眾為后續的MEB車型留足了“后勁”。目前,佛山MEB工廠年總產能60萬臺,到2024年將達到77萬輛。
仔細觀察,除了產品數量上的“存貨”,在生產制造上,這座工廠還備下了不少“存貨”,尤其是安全和智能上的。
傳統汽車制造無外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藝。佛山MEB工廠的策略是用高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和新工藝保證安全,這和一汽-大眾另外四大生產基地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只是會“更高、更快、更強”。
例如,沖壓線采用6道工序沖壓工藝,具備鋼鋁混合生產能力;焊裝車間大量采用激光焊接工藝,自動化率達90%,主焊部分自動化率100%,以保證車身強度;整線自動化率達到85%,裝配整線自動化率80%;而涂裝車間則是目前國內使用機器人數最多、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生產線,面漆100%全自動噴涂;另外,佛山MEB工廠的總裝車間,也是一汽-大眾眾多工廠之中,自動化水平最高的總裝車間。
對比內燃機傳統車型,例如邁騰生產線,超過1000MPa的熱成型零件22個,占車身組成比例27%,激光線焊手臂運行軌跡誤差在0.1mm以內;佛山MEB工廠可以做到更加“極致”。
新能源車,除了車體本身的生產制造,電池本身的安全也將是重中之重。佛山MEB工廠的電池車間分為殼體焊裝線、電池裝配線,焊裝線基于VASS6最新標準——大眾集團最先進的生產標準而設計的高智能化自動生產線;裝配線則是按照康采恩集團最新標準規劃的高自動化、高智能化、高柔性化生產線,在對零件進行精確定位的同時,還通過紅外成像對電池溫度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以確保電池安全。
一汽-大眾佛山MEB工廠電池車間
工廠還采用了嚴苛的整車Audit標準:除了采用激光在線測量技術,精確保證生產過程中車身尺寸的穩定性外,還對整車5000個焊點、穩定車身結構進行強度監控;MEB電池的強度、電器性能、氣密性、充放電等性能都會被針對性的進行檢測,電池殼體、電池包密封性則100%檢測。
如果上升到集團層面,僅僅ID.4 CROZZ一個車型,財大氣粗的大眾號稱準備了1000多輛測試車,在全球35個國家進行600萬公里的道路測試,以確保其安全可靠。單此數量,就足以傲視絕大部分新能源品牌,畢竟很多品牌新車交付數都沒達到這一級別。
二、“智慧工廠”背后的智慧
佛山MEB工廠的所有舉措,顯然是MEB平臺和所有一汽-大眾車型共享的。
反過來,也如此。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再“往上”溯根,會發現一年多之前,一汽-大眾布局的長春農安汽車試驗場和和新技術開發中心,早已厲兵秣馬。
一汽-大眾汽車試驗場,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功能完善的綜合性汽車試驗場
2019年8月,位于長春市農安縣的一汽-大眾汽車試驗場一期,歷時四年,落成并投入使用。該試驗場核心區域面積6平方公里,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功能完善的綜合性汽車試驗基地,包括耐久強化試驗區、氣囊誤作用試驗區、動態廣場、綜合性能試驗區、高速環道五大功能區全部建成,道路總里程超過60公里。
一汽-大眾新技術開發中心鳥瞰圖
2019年10月,一汽-大眾新技術開發中心奠基。新技術開發中心總建筑面積6.99萬㎡,包含碰撞試驗中心、車身試驗及功能評價中心、動力總成試驗中心、整車試驗中心、車身試驗及功能評價中心、TE中心車間、燈光隧道試驗室。
官方的說法是,“新技術開發中心將完成研發硬件的全面完善和升級,大幅提升一汽-大眾在安全試驗、性能和耐久試驗、智能燈光開發、驅動系統開發驗證、人機工程研究等方面的研發能力及對中國法規和用戶需求的把握,進一步夯實并擴大一汽-大眾的技術領先優勢……新技術開發中心還將升級并完善新能源汽車的試驗設施與設備,全面提升一汽-大眾在新能源方面的研發水平及試驗能力。”
表面上看起來這二者毫無關聯。如果說試驗場是傳統車和新能源車、奧迪品牌、大眾品牌均受益;新技術開發中心“透露”得會更加“明確”一些,例如這句:……完善新能源汽車的試驗設施與設備,全面提升一汽-大眾在新能源方面的研發水平及試驗能力。
你品,你細品。
根據大眾發布的“TOGETHER–Strategy 2025”(2025戰略),電動化成為其未來 10 年里最核心的戰略基石之一,集團計劃推出超30款純電動車型。
MEB國產車型的落地,代表了一汽-大眾相當迅捷的動作。畢竟,一汽-大眾也提出了其2025戰略:到2025年產品線接近40款,新能源車型將占產量的四分之一;3年內推出5款SUV車型;2020年推出基于MEB平臺的ID.家族車型;2025年,產品線擴充至45款產品。
是不是“吹牛”不好說,但從經過的時間節點來看,“吹過的牛”倒是都已實現。
區別于互聯網造車新勢力,對于大眾這種巨人而言,安全設計、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測試體系這種“骨架”上的“困難”,都只會是“小問題”。純硬件上的“造車智慧”,一汽-大眾早已駕輕就熟。
三、來自時代的挑戰
不論是MEB平臺的新能源車,還是傳統內燃機車,一汽-大眾研發設計、安全測試、生產制造上,還是備足了“存貨”的。
但MEB平臺既然站在了“新能源時代”的關口,它背后面臨的挑戰也是時代性的:即在汽車新四化趨勢下,“網聯化、智能化”意味著以系統、應用、生態為代表的軟件正逐漸融入到汽車“骨架”當中,成為“平臺”的一部分。
例如大眾自己重新設計的E3電子電氣架構,有別于其原來所應用的分布式的電子架構,可以說已經是領先于大部分傳統車企,也算拿出了新的變革成果,彰顯其電氣化道路之決心。
軟件開發不同于生產制造,它的安全與車身安全強度設計、精密生產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整個大眾集團,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投入,來摸索出一套成熟、經過時間檢驗的系統和架構,積累更多的“存貨”,E3只會是一個起點。
車云小結:
在傳統車輛的生產制造上,一汽-大眾的安全和品質是廣受認可的。
佛山MEB工廠也只是一個觀察窗:在新能源生產制造領域,大眾依舊可能發揮其領頭羊的作用,從研發設計到生產制再到安全測試,成體系的一整套保障,最終才能輸出品質,只是它們很難被直觀“體驗”到。
至于產品是不是真的能“一個打十個”,市場消費者的“親身體驗”會給出答案。
來源:車云網
作者:新聞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