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剛剛官宣上任的理想汽車CTO王凱,7天后便出現在了理想汽車與NVIDIA和德賽西威的簽約儀式之上。
“據說這次合作比預想中要快是嗎,是不是因為王凱先生來了之后的推動?”面對現場媒體的疑問,王凱是這樣回答的:“之前雖然我沒有加入,但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初期的話題會聊,但是后續的事情確實推進很快,這非常感謝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有些官方,有些客套,但字里行間卻并沒有否認。
不難發現,雖然剛剛入職一周時間,但王凱的行事風格已經十分“理想”——用最快的時間明確目標,抓住問題本質,并設計出最合理的方案來解決問題。
一一對應,不難發現,理想的目標是成為數據驅動型科技企業,從根本來看,這需要公司的科技屬性指數提升,而產業生態合作,是當下解決問題的最快方法,于是理想從朋友圈中找到了兩位特長生,并且在最快的時間內,與其達成戰略合作,成為全球首個量產使用NVIDIA ORIN芯片的車企,量產車型將于2022年SOP。
左:NVIDIA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中:理想汽?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沈亞楠 ;右:德賽?威總經理高大鵬
“不是聯盟,而是生態圈”
“我覺得我們三家應該做一個朋友圈,我不太接受聯盟的定義,從我個人出發或者我們公司的定位,其實這是一個生態圈。”
戰略簽約儀式上,德賽西威總經理高大鵬首先糾正了這樣一個說法。在他看來,車企與Tier 1之間是朋友,而朋友就意味著雙方處于更加平等、開放的地位。
作為Tier1,德賽西威表現得很是強勢,即使它是國內智能網聯車領域的領軍企業。但這確實也是“智能汽車”浪潮下,產業生態的一個縮影——主機廠不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擁有高科技含量的零部件企業,也開始成為人們爭先搶奪的存在。
比如,搶下“全球首個”的名號,對于現在仍飽受“技術爭論”的理想而言,十分重要,尤其當它科技含量足夠高的時候。
ORIN是2019年GTC大會上,NVIDIA發布的全新自動駕駛芯片。這款芯片的算力可以達到200TOPS,包含了170億個晶體管,8個核心,性能相當于Xavier的7倍。
而Xavier正是小鵬P7的“內核”。兩年前同樣與NVIDIA和德賽西威簽署協議,于今年正式交付的小鵬P7,是國內首個搭載NVIDIA Xavier計算平臺的量產車,其30TOPS的算力,已經是目前國內所有產品中,與特斯拉FSD芯片最為接近的一個,雖然也與其相差5倍左右。
“小鵬P7搭載的Xavier芯片,算力最高就是30TOPS,但理想使用的ORIN芯片,最高可以到200TOPS。”2年的時間過去了,站在今天回顧其上一代平臺時,高大鵬表示,算力是最明顯的一個差距。
但算力突出只是ORIN芯片的優勢之一,與上一代產品相比,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可擴展,可編程,適用范圍更加廣闊。而這也是理想拋棄Mobileye,選擇NVIDIA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王凱表示,“之前我們跟Mobileye合作,比如說感知的算法都是從他那來,這個系統雖然比較成熟但不太夠開放,我們自己能夠參與其中的比例比較小。但是當我們跟英偉達還有德賽西威合作以后,這樣的格局會更開放、會有更友好的合作方式以達成共贏。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配合我們的自研(感知等細分領域),首先對整個技術完成一個閉環,以實現更快的迭代,提高用戶體驗;對用戶來講,哪怕是基于Mobileye芯片的用戶,也能夠體會到功能的升級,而對于以后的客戶來講,新的平臺下可以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自動駕駛,我們肯定要自研”
從上述王凱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在汽車和手機行業內摸爬滾打了18年的老兵,王凱十分明白車企與Tier1的關系。
“有些東西我們會通過拉特長生的朋友圈來完成,這種圓桌結構講究的是快速落地,但是數據我們要抓在自己手里。”比如,在幾天前的一次訪問中,他就很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自動駕駛,我們肯定要自研。”
事實上,從特斯拉一路以來的“進化”便可得知,智能汽車之所以能夠顛覆行業,主要得益于智能芯片算力和軟件能力。很顯然,已經明確表示目前不會自研芯片的理想,“自研”自然也就體現在了軟件之上。
而致力于成為一家“數據驅動型科技企業”的理想,自然不會放過一切能夠被標注進“Li OS”的數據與研發。
按照新能源汽車的特點,智能汽車軟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動力與底盤控制器、車身控制器,以及中央計算單元。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于車企而言,可以自己研發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提供一個可以適配不同平臺和Tier1產品的底盤域適配層;整車控制器,電機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自動駕駛數據積累,智能座艙,以及通信單元,也就是遠程車控、診斷、整車OTA、數據采集等功能之上。
由此也可以看到,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如果一家汽車在上述關鍵控制系統方面沒有自研的優勢,那么即使將所有最好的硬件拿來,也很難實現其最優的性能。
王凱的加入,正是試圖幫助理想搭建這一框架的。而從目前的信息來看,他對于理想軟件的研發,已經有了十分清晰的思路。
例如,王凱就曾表示,自動駕駛從系統核心的實時操作系統做起,而類似文件系統、IO控制、中段處理、boot在內的外延部分可以通過戰略供應商來做,因為那不是關系到人命的東西。而他所謂的實時操作系統,正是將搭載于下一款車型之上的Li OS。
同時,王凱也指出,與Mobileye分開之后,感知是自研最大的挑戰,因為感知部分根據硬件的IP,有著不同的實踐與專用加速器,當硬件發生改變時,解決方案也要因此進行很大的調整。
而談到自動駕駛落地時間點時,王凱也表示,“下一款車所搭載新的ORIN芯片的同時,也希望能在硬件可升級這件事情做一些研究。當前理想的開發方向是以ORIN為基礎的開發平臺,預留擴展口,這樣的話能讓車輛的生命周期更長,比如實現從L2+級的輔助駕駛一直升級到L4。從軟件層面上,我們的方向是下一步很快實現NOA,然后是更多的L3應用場景,并希望到2025年實現L4。”
事實上,正如王凱所言,軟件OTA 的能力,各家主機廠目前都已經具備,雖然不定期的軟件升級會給用戶帶來一些新的體驗,但依然有觸碰到算力天花板的那一天。因此,這也能從一個更加重要的方面解釋,為什么在下一代產品的開發上,理想需要借助NVIDIA和德賽西威的幫助。
畢竟,對于汽車本身而言,包括算法和芯片等標準的更新換代,能保證其生命周期在5年以上,但當汽車與包括大數據處理體系、云計算和5G在內的ICT技術相關聯時,海量信息使其2年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在最初設計產品時就選用一款冗余度很大的中央計算單元硬件,顯得格外重要。而放眼全球,最高可擴展到2000TOPS的ORIN平臺,無疑是當下理想最好的選擇。
如今,平臺已經搭建好,至于將來屬于理想的天地有多廣闊,或許還需要2022年,下一代產品真正面世時,才能見分曉。但無論如何,作為全球第一個量產使用NVIDIA ORIN芯片的車企,這件事本身,理想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來源:第一電動網